近日," 一带一路 " 背景下高校 " 校农结合 " 的 " 研 " 与 " 为 " 论坛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由贵州省教育厅、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广州大学联合主办,并以 " 携手教育振兴,共创多彩乡村 " 为主题,邀请了国内外专家 15 人,他们就高校如何深度服务乡村振兴等有关话题进行深入研讨。
活动现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院长石云辉主持论坛,他说,本次活动旨在搭建互学互鉴、共享共赢的交流合作平台,为促进 " 一带一路 " 背景下不同国别、不同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探索路径。石云辉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解相关宣传视频,向参会人员展示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色做法,并介绍了学校师生共同探索实践的 " 校农结合 " 在助力贵州乡村振兴中所取得的系列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贵州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本次活动的举办模式也得到了创新,即通过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与广州大学的合作联动,充分发挥两校在各自区位、学术资源和境外学术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乡村要振兴,教育必振兴。论坛上,贵州省教育厅党组成员、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杨未向关心并支持贵州教育发展的人士表示感谢,此外,她回顾贵州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肯定了贵州高等教育力量在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她鼓励高校不断推进 " 校农结合 " 工作走深走实和提质升级,为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的良性循环发挥应有作用。
杨未重点介绍了一个助力脱贫攻坚的 " 奇迹故事 "。2017 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在定点帮扶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摆卡两个一类贫困村时,为破解当地农户生产农产品数量少了不好卖、多了卖不出的产业发展难题,从两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方面,学校引导农户按需调整产品种类、优化产业结构,指导基地建设和产业培扶;另一方面,利用学校食堂消费优势,定点采购贫困村特色农产品销往食堂,既帮扶了产业,也服务了教育,助推新关、摆卡两个村率先完成脱贫任务。
" 水培四季芽菜、长顺绿壳鸡蛋、花式灵芝等生态特色食品都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发、引进,或与当地企业共同研发的成果。" 校长石云辉介绍道,学校作为 " 校农结合 " 的策源地,充分发挥人才、智力、科研和消费等资源优势,开创了定点采购、产业培扶、基地建设、示范引领的 " 校农结合 " 新模式。
" 我们的农产品也能走出山里,成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舞台上亮眼的宝贝!" 来自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蓝莓种植园的石国余开心地向记者分享道。会议休息期间,主办方带领与会人员参观了校农结合 " 一带一路 " 生态特色食品展,展示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服务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下一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将深化论坛成果,深入开展教育振兴乡村、高校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实践等主题研讨,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作贡献。(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罗婷婷 图 / 贵州新闻图片社)
编辑 陈亚 / 编审 崔林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