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阿里亚)8 月起,我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旨在保护富含有机质的黑土。现代快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悉,为期近一个半月的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攻关 " 综合科学考察工作近日顺利完成。该所科研人员联合国内多家黑土研究的优势单位,对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地区的黑土耕地进行实地考察,助力守护黑土地资源。
△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攻关 " 综合科学考察野外调查与采样培训
珍稀的黑土地,形成 1 厘米约需 400 年
" 黑土地肥到家,捏把泥土冒油花,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也发芽。" 肥沃的黑土地因其珍贵而被称为 " 耕地中的大熊猫 "。它并非是指黑色的土壤,而是指拥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的土地,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适宜农耕的优质土地。
理想中的黑土," 黑得发亮 "。黑,说明它有机质含量特别是碳含量高。1 厘米的黑土,需要约 400 年的复杂地质作用才能够形成。
据统计,我国黑土地上的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保护好这一 " 耕地中的大熊猫 ",就是保护中国人的饭碗。然而,经过多年的开发利用,黑土耕地出现了 " 变薄 "" 变硬 "" 变瘦 " 现象,影响了生产潜力,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今年 8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对黑土地保护立法,为今后依法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充分彰显出我国对黑土地保护的坚定态度和决心。
在此之前一个月左右,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攻关 " 综合科学考察团队近 30 余名队员从南京集结出发,奔赴我国东北黑土地开展野外综合土壤考察。他们联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沈阳农业大学等国内多家黑土研究的优势单位,组建 10 余支综合科考小组,深入考察了东北黑土的退化情况。
△科考队员进行土壤剖面调查、各类样品采集和问卷调研
调查 805 个土壤样点," 问诊 " 黑土地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此次科考共历时近一个半月。共 70 余名科考队员围绕黑土地耕地 " 变薄 "" 变硬 "" 变瘦 " 和 " 防污 " 等相关问题,系统性开展黑土地耕地土壤退化诊断及土壤剖面性状和立地条件关键指标快速获取等科技攻关,为保障黑土地耕地土壤健康、粮食安全和生态系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期间,科考队途经包括嫩江、建三江、科左中旗、梨树、铁岭和凤城六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示范区以及海伦、长春、沈阳、三江、大安、大河湾、齐齐哈尔七个中科院先导专项示范区在内的 116 个县市,累计里程近 10 万公里。他们共计调查了包括 652 个表层样点和 153 个剖面样点在内的 805 个土壤样点,获取了黑土层厚度、硬度、水分、pH 等原位监测数据以及 4000 余份调查问卷和上万张科考照片。
据悉,这次科考也是加快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专项 " 黑土地耕地质量评价技术与平台 " 课题 " 黑土地耕地立地条件和剖面性状关键指标快速调查技术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黑土粮仓)" 课题 " 黑土地土壤退化诊断与评价体系 ",以及 "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 等相关黑土地耕地调查工作任务的重要环节。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编辑 周冬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