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再现江苏段,桃花水母再现太湖,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目可及。奔腾千年的长江和运河串联起历史与未来,孕育了独特而又璀璨的地域文明。
8 月 31 日,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等共同主办的《" 梦想与担当 "2022 年江苏省中小学开学第一课》正式开课。这个暑假,同学们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在寻访中感受新江苏 " 非凡十年 " 的变化和成就。其中就有小分队来到了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区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一睹长江和大运河沿线文化生态风姿。
从工业 " 锈带 " 到生态 " 秀带 "
南通五山沿江地焕新颜
一组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了南通五山沿江地区的江堤步道,这里已经成为南通市的 " 网红打卡地 "。
站在江边的亲水栈道上放眼远望,目之所及,皆是翠绿。
据了解,几年前,这里还是杂乱的码头、驾校和违章建筑。长江里,随处可见拦网、小杂船等。如今这里建成了沙滩、足球场、篮球场和慢行步道等场所。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市民和游客可以随时随地走进 " 森林氧吧 ",欣赏长江碧波。
从高空俯瞰五山及沿江片区,狼山森林公园、军山绿野、龙爪岩、滨江风光带等一批生态景观连成一片,就像一条秀美的飘带依偎在长江边。
在寻访过程中,同学们还遇到了一位临江新村的老人,今年 72 岁的陈海德老先生告诉大家,上世纪 70 年代末期,南通港口开始建设大大小小的企业。" 那时候的武山地区是工业‘锈带’,那时的长江是‘滨江不见江’,‘近水不清水’,江边的工厂发出特别大的噪音,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味道。"
现在,美好的风景又回来了。这么大的改变是怎么得来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寻访小队来到了南通环境教育馆。工作人员告诉同学们:" 这是因为实施了沿江生态修复,把原来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散乱污企业、非法码头给关停拆除。在原址上面栽树种花,建设休闲设施。"
从工业 " 锈带 " 到生态 " 秀带 " 的变化也让同学们感叹:" 美好的环境来之不易,一定要保护好它。"
聆听运河故事
感受千年大运河的魅力
北有瘦西湖,南有古三湾。
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以前是扬州早期南部的工厂区,而现在旧貌换新颜,通过几年的生态修复,工厂区变成了一个聚宝盆。
三湾古韵河畔,近 8 万平方米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如一艘巨船泊在岸边,迎接着八方游客。
同学们的寻访小组也来到了这里,这里的重磅文物比比皆是。来自开封老汴河河道的超大剖面,让大家看到河道的变迁,1000 多年前黄河改道,通济渠不再通航。汴河日渐淤没并彻底荒废,通过这些地层线,可以清晰地看到汴河逐渐淤积变窄的过程。历史上的汴河是隋、唐、北宋王朝的经济命脉,发挥着巨大的漕运、工商和文化交流功能。
展厅内的一把镇水剑,全长 7.5 米,是 1988 年在山东兖州沿岸挖沙时被发现的。公元 1712 年泗河洪水,当时的兖州父母官金一凤捐资修桥。为提防水患,他带领两岸百姓,铸造了一把三丈长的大剑,竖着插入河底,剑柄露出水面,起到了测量水位和分散水流的作用。
在这座年轻的博物馆里,古老的运河文化与现代的科技相结合,生动地还原了运河千年的历史变迁,也再现了母亲河的美丽风貌。
为了将大运河承载的技艺和文明鲜活起来,扬州设立 40 多个文化工作室和 13 个文化传承保护基地。文化遗产、运河故事,美好代代相承,古老的大运河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前来寻访的同学说:" 原来大运河不仅是条河,还有这么多的故事。我们也要讲好运河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运河文化。"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储希豪 李楠 见习记者 裴诗语
图 | 现代快报 + 记者 钱念秋 部分图片来源于视频截图
视频 | 现代快报 + 记者 储希豪
(编辑 李蔚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