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31 日
稳中求进 @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媒体采访团走进神农架林区
看林区人民
如何守好 " 华中水塔 "
护好 " 物种基因库 "
山有人管
站在海拔 1700 米的大九湖眺望:看得见的,远山苍翠,湖面荡漾;看不见的," 漏斗 " 密布,落水成河。
神农架是华中地区重要水源涵养地,长江、汉江的分水岭。来自华中屋脊的天然水分流成 4 大水系,沿渡河、香溪河入长江助一江清水东流,堵河、南河入汉江保一库净水北送。
神农架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几乎囊括了北至漠河、南至西双版纳、东至日本中部、西至喜马拉雅山脉的所有物种,是实至名归的 " 物种基因库 "。
保护好生态是责任担当、历史使命。神农架林区正以建设国家公园试点引领生态保护,坚持当好 " 看山人 "" 护林员 ",守护好 " 华中水塔 "。
神农架林管局管理 7 个国有林场,有国有林地 1276 平方公里,面积全省最大。同时,神农架还是国家公园试点,神农架国家公园区域面积 1170 平方公里。林区依托林管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及其所属的林场、护林站,管理处、保护中心,分别设置了局级林长 11 个,场 ( 处 ) 级林长 11 个,站 ( 中心 ) 级林长 58 个,把林长制贯穿到林管局和国家公园每一个 " 神经末梢 "。
开启国家最高等级保护模式
2016 年 5 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从此,神农架开启国家最高等级的保护模式:
——打破 " 九龙治水 " 格局。神农架曾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等 11 种类型的保护地,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管理碎片化 …… 神农架整合所有保护机构,成立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实行扁平化、网格化分级管理。
——立法保护生态。2018 年 5 月,《神农架国家公园保护条例》实施,禁止一切狩猎捕捞活动。几年来,神农架壮士断腕,累计关停小水电 37 座。
——推进河湖长制和有林区特色的林长制。神农架实施生态保护 " 十严禁 ",严禁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等 10 种违法行为,并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最严的保护,带来生态持续向好。林区空气优良天数从 2016 年的 92.9% 上升到 99% 以上,空气质量指标全省第一;水质国、省控监测点达标率 100%; 生态省考连续 4 年全省排名第一,连续 6 年蝉联优秀。
火有人防
40 年来,7 任民兵用坚守呵护 90 万亩森林安全
神农架林地面积 31.25 万公顷,是我省最大的国有林区,拥有中部地区最大的原始森林。
保护生态,首要任务是保护森林。神农架把森林防火当成 " 天大的事 "。
在海拔 3000 米的神农顶,一座 40 米高的瞭望塔高高耸立。塔的顶端,安装着先进的林火视频监控摄像头,让 20 公里内的森林火情尽收眼底。40 年来,7 任民兵战高寒、抗缺氧,用坚守呵护周围 90 万亩森林安全。
在沟壑纵横的密林里,神农架聘请 3200 多名护林员,走出 1800 多条巡护线路,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社区村组,3000 多名党员户户走到,宣传保护生态、森林防火。目前,神农架已实现连续 42 年无较大森林火灾。
治旧伤,添新绿。神农架实施覆绿、增绿、改绿 " 三绿工程 ",融合各类有效资金用于植树造林。
2016 年以来,神农架完成森林抚育 24 万亩、造林绿化 30 余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 91.12%;旗舰物种金丝猴从 500 多只增至 1400 多只,栖息地面积从 210 平方公里增至 354 平方公里。
林有人护
森林资源管护数据 " 一张网 "
清晨的红坪镇,薄雾萦绕。10 月 17 日,天刚蒙蒙亮,红坪林场柏杉园护林站林长王世东就开始了一天的巡护。
几十公里外,神农架林区森林资源信息化指挥中心的全域电子地图上,王世东的位置变成一个蓝色小点,他的行动路线在地图上曲折延伸。
把最新的科技手段用到生态防护中,林区实现了天上有卫星、空中有飞机、路口有监控、山上有巡护、林下有探头的立体化、科技化森林防护网。
今年,林区林管局在原有监测系统的基础上,新增太阳能红外监测系统 71 套,实现主要路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
神农架把最新科技手段运用到生态防护中。运用卫星遥感热源系统,对野外非法用火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在低空,神农架共购置无人机 40 架,用于常规巡航和紧急侦察;在地上,他们建成并整合利用各类视频监控 1530 个,建立电子围栏 100 多个,严控各类非法进入核心保护区行为;林间,他们还放置红外摄像头 950 余个,收集各类野生动物活动情况。
绿有人造
覆绿、增绿、改绿
在神农架机场附近的百草冲,成片的梭罗树、刺槐等在微风中摇摆。
百草冲海拔 2500 米,是一片荒草地。1985 年,林区开始在这里植树造林。3 月,山下的植物已经开始发青,但这里还是白雪皑皑。数百护林员拿着石字镐挖开冻土,栽下上万棵华山松。然而,由于这里天气寒冷、常年大风,加上鼠害严重,栽下的树四五年后几乎全部死光。2018 年,他们把树种更换成刺槐和梭罗树。3 年多来,存活率达到 80%,已经基本成林。
百草冲只是神农架 " 覆绿、增绿、改绿 " 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 " 期间,神农架全面完成森林抚育 24 万亩、造林绿化 25 万亩。
人退湖进,和谐共生
行走大九湖畔,一泓清水,四围青山,云间湿地,世外桃源。
20 公里外的坪阡古镇,明清川鄂风格的房屋整齐排列盐溪河两岸,俨然 " 湖北小丽江 "。
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然而,大九湖也曾一度徘徊在生死边缘。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大九湖先后经历开山伐木、高山放牧、围田垦荒,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2012 年,省委、省政府在神农架召开现场办公会,部署大九湖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生活在湖区的 400 多户居民陆续搬到 20 公里外的坪阡古镇。
大九湖得到休养生息,湖区草地面积由 2013 年的 370 公顷增加到 2020 年的 476 公顷,增长 28.7%。
搬出来的居民 90% 在坪阡古镇经营民宿、餐饮等旅游相关产业。去年,大九湖镇接待游客 60 余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两亿元,经营户户均存款超过 20 万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在一代代 " 守山人 " 的精心照看下
神农架这座 " 基因宝库 "
愈发美丽迷人
先后被授予" 中国天然氧吧 "
" 全国十大生态旅游目的地 "等称号
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来源:湖北发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