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是大地的特产。地处乡与城之间,不仅是走出乡村前往县城乃至大城市的中转地,也是连接村庄与城市的中间地带。在乡下人看来,小镇是城里;在城里人看来,小镇也是乡下,以至于形成了介于乡村文明和都市文明之间的独特的 " 小镇生态 ":人际上,人群以行当类聚在院落里,介于乡村的熟人与都市的陌生人之间;心态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介与乡下的民间传说与都市的现代传奇之间。在时间的进程,小镇走得不紧不慢,不会大起也不会大落。这种感觉就像小镇的食物:乡下的食材进来,又有商业的需求,滋味也往往最为地道有地方个性。故而许多作家,都曾在 " 邮票大小 " 的小镇上掘出一口 " 深井 ",成为文学上的坐标,如活在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的马孔多小镇,福克纳常年生活的奥克福斯小镇 …… 作家唐荣尧,则用一部题为《小镇:时间酿造的故事》的非虚构作品,讲述西北贺兰山下的小镇故事。
道路是连接乡镇与都市、山里与山外、农业与工业的一种象征。作者写贺兰山下的小镇,先从道路说起。进山的路名叫镇苏路,这不仅是通往贺兰山,也是整座贺兰山中连接宁夏和内蒙古的最短的道路。道路将贺兰山的小镇一一串起来,便如同一条美丽的线条围在贺兰山下,组成一顶镶嵌着珠宝的帽檐的形状。
镇苏路无疑是在古驿道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古驿道的名称叫 " 宿嵬古道 "。千百年来,沿着这条道路进山的士农工商各色人物,其实便是流动的、看不见的历史。而这段隐入民间的历史,可以通过道路两旁的建筑显现出来:最先到来的林场工人,居住的是地窝子;南部山区来的移民,修建起了黄泥小屋;新移民建造的是砖木结构的混建平房,改善条件后则修建起楼房;近几年兴起的民宿和现代大酒店一样,为的是接待外来游客。这些建筑像色彩一样拼贴在一起,组成了一部几代人居住的时光连续剧。
作者沿着这条道路进山,其实是带着不同的时空进山的。他写了近九十年前,走过这条古道的第一位中国女飞行员,女飞行员名叫林鹏侠,还将一路见闻写成《西北行》传世。若将历史的尺度放大,除了女飞行员外,西夏过往、僧侣、山匪、骑手、徒步者、探子、游客、企业家、摇滚乐手等等,都在这条道路上留下过足迹,他们的传奇比想象还精彩。穿越这条古道时,作者不仅与林鹏侠的《西北行》相印证,茅盾的《白杨礼赞》以及内部出版的资料《领骑山河》《贺兰山文物古迹考察与研究》等都被他信手拈来。他试图在古道上,与相似的一切旅行者 " 相遇 "。
作者还跟随护林员的脚步,为护林人的生活写下诗一样的句子:" 他们都像武侠小说中描述的武林高手,在山涧健步如飞,他们拥有和几匹狼徒手搏斗的体力与经历;他们踩着星辰畅饮晨露;他们能听懂岩羊和盘羊相遇时的‘羊语’;他们能在比云更高的地方闻得见秃鹫的踹息、端着酒碗观星望月。现实中,他们脚下有云,袖边飞雾,他们的血管浩如江河,里面流淌着森林的敬唱。" 为了写或护林员的生活和心态,作者时不时穿插美国作家埃里克 · 布雷姆《山中诸侯一季》、德国作家彼得 · 沃莱本《树木的隐秘生活》、美国作家萨拉 · 罗斯的《茶叶大盗》和《银川市志》《贺兰山林木志》《贺兰山脊椎动物志》等书籍的文字,给读者提供了一种生活的活法,一种人生的境界。此外,作者还几百里跟随一位采摘枸杞的农妇,勘察采菇人的 " 死亡路线 ",深入心理师隐居的废旧军马场,跨越两省完成神秘古道、穿行 200 多公里的葡萄酒长廊,与星空摄影师一道伸出舌头舔着星光的温度 …… 一本书里,有几百个人物,一个人,便是一个故事,便是山下小镇的一种生活状态。
在作者笔下,道路如河道一样,连接着不同时期的地貌、民俗、人群甚至文明圈,并最终沉淀在道路一旁的的 " 湖泊 " ——小镇里。就这样,小镇在作者笔下成了人类和自然、文化相遇的大地上的 " 特产 "。
面对一座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域,要写的素材很多,这对一个作家面对素材的筛选、提炼有着很高的要求。尤其是本书小镇为核心,处理不好就会沦为一部旅游时代的 " 小镇之书 ",即满足于对小镇的发展史或日常生活的简单描画,事实上,时下的非虚构写作面对这类题材时,常常有这种危险。但是作者处理得很智慧,他游荡于江河山林,古籍与史料中,以田野调查为底色,让情节设计、人物对白、故事甚至诗歌作等相互交叉,构成了一部多彩的小镇书写,为中国的小镇书写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对小镇书写的成功,除了方法技巧之外,还取决于作者的底蕴情怀。作者常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事大西北的地域写作,以《神秘的西夏》《西夏史》《西夏王朝》等书构筑出 " 西夏精神疆域 ";又以《青海之书》《宁夏之书》《内蒙古之书》等绘制出 " 大西北文化版图 ",获得了 " 当代徐霞客 " 的美誉。这一身份和光环背后,是作者唐荣尧用情怀在做支撑。每次出门,他都随身携带一件行囊,有几件物品是常年携带——哨子:防止野外遇见狼或蛇等;口琴:孤独时自己吹吹解闷;望远镜:观望远处尤其是担心有伤害人的动物出现等。在野外,扎好帐篷,简单地吃点东西、记完日记后,自然就拿出望远镜,望地、望天。在这样的经历里,他自己就像一个站在自己搭的舞台上的演员,观众也只是自己一人,而舞台却变换着:雪山下,森林里,沙丘上,村庄中、河流边 …… 看得久了,就有了一本本对脚下土地的心灵告白之书。
作者 郑文丰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