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葛小林 文 / 摄)9 月 6 日,由我国刑侦界著名痕迹鉴定专家、常州市公安局原副局长刘持平策划的大型科普展——人类指纹科学展在常州西太湖美术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系统地展现了指纹文化的历史和指纹学发展状况。
△人类指纹科学展
离退休后的 12 年时间里,刘持平从刑侦一线转为 " 幕后英雄 ",参与多起大案、要案研判;他深爱小小的指纹,一路 " 追 " 下去,从大量的史料中挖出指纹的 " 秘密 ",写下两本共计 150 万字的指纹研究专著;如今,70 岁的他策划了这场 " 人类指纹科学展 ",将指纹的故事说给大家听。
沉醉 " 故纸堆 ",书写指纹历史
作为我国刑侦界知名的痕迹鉴定专家,他从警 30 多年,参与 2000 余起重大案件痕迹鉴定,指挥侦破凶杀案 500 余起,从没有失过手,被誉为 " 指纹神探 ";他是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公安指挥系统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城市应急响应系统的组长,主持研制的 " 综合型公安指挥中心技术系统 " 和 " 大容量指纹自动识别系统 " 分别获公安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负责建设的常州公安 " 光纤网 " 和 " 综合信息系统 " 在现实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年为国家节省经费 500 万元;他参与组建了江苏警院、中国刑警学院本科 " 应急管理专业方向 ",并亲自授课四年,培养了该专业的首届毕业生,编著的《指纹的奥秘》、《刑事技术大全.指纹学》,成为警校生的必读科目 ……
很多人退休后散散步、溜溜鸟,跟小区里的老伙计们打打牌,抑或是各地旅游,含饴弄孙,但 2012 年退休后的刘持平却更愿意沉浸在故纸堆里。
△笔耕不辍的刘持平
" 每天早上 5 点起床,凌晨 12 点后睡觉,坐在书桌前、电脑前的时间至少有 10 个小时。" 刘持平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生活节俭,不讲究吃穿,小小的屋子,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文献资料。他出门都会背着双肩包,里面塞着笔记本电脑和一大摞书籍资料,妥妥的一个被公安工作 " 耽误 " 了的文史学者。
此前,他书写的《指纹无谎言》,在公安刑侦领域首开以文学形式普及指纹技术的先河。发表的《中国原始指纹画的发现与研究》一文,解决了中国指纹术发明源头不明的悬案,以重大发现和崭新论断将我国指纹应用的历史推前了 2000 多年;他以《拓扑学与指纹同一检验理论》、《拓扑学创新指纹检验经典理论》等论文所展示的学术成就,被学术界公认为将拓扑学理论引入指纹学的 " 第一人 "。
△人类指纹科学展
" 沉寂 "6 年之后,2018 年,他的新书《中华指纹发明史考》一出版立即引起很大关注。这本百万字的图书论证了指纹技术起源于中国。2021 日 6 月,群众出版社出版再次出版了他的新书《指纹与人类认知》,50 万字的著作将指纹文化放入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之中作研究,全面展现我国特有的指纹文化早期萌芽、发明产生、发展勃兴的漫长历史进程。
一场科普展,展现 " 指尖秘密 "
刘持平却没有止步。" 我一直想办人类指纹科学展,并且希望建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指纹博物馆,今后成为国际指纹学研究的圣地,同时也是宣传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平台。" 刘持平表示。
△人类指纹科学展上设有试验区
在策划 " 人类指纹科学展 " 时,有着 " 细节控 " 的刘持平常常熬夜到凌晨,仅 " 展览目录 " 就书写了 2 万余字。如今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展览,有着大量丰富详实、难得一见的头骨标本、档案资料、书籍实物,为增加科普展览的体验感,深化指纹科学的普及与感受,现场还设置了多项互动单元。
△人类指纹科学展
考 " 古 " 的过程是艰辛的,很多展品也都是千辛万苦收集来的。通过网络,刘持平在海量的图书资料中挖掘线索,那些下载的资料已达到上亿文字;他奔波各地,走访很多图书馆、博物馆,查阅史料,亲身验证;一些史料国内找不到,他千方百计托人在海外的图书馆、博物馆搜罗。在美国芝加哥菲尔特博物馆,珍藏着一枚中国古代印泥,印的正面刻着主人的名字,反面印着有一个拇指印痕,条条脊纹可辨。刘持平远渡重洋,见识这枚世界上最古老的指纹凭证。
△刘持平(右一)在介绍展览情况
在公安刑侦工作了一辈子,接触了很多考古方面的朋友,与文物界、文化界有很深的渊源,参与了常州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察活动,刘持平从此有了考古的爱好。他曾经在金坛三星村的 " 中国第一对权杖 " 上发现了 " 骨雕蚕 " 图腾,进而让江苏的养蚕史上推了 1000 多年,发表的 " 青铜器饕餮纹质疑 " 引起考古学界的激辩,用刑侦手法还原古人制玉情景,与马未都 PK,破解 " 他山之石 " 谜案 ……
△人类指纹科学展
让刘持平魂牵梦绕的是金坛三星村遗址,他曾多次前往考古。他认为,三星村人后裔是良渚文化的创造者之一。" 那里仍遗留许多未解之谜!" 刘持平介绍说,从 1985 年首次被发现,三星村遗址已先后出土国内罕见的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 4000 多件精品文物,出土了大批保存较好的人骨标本及距今约 6500 年前的人工栽培碳化稻米标本,在迄今为止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同期文化遗址中极为罕见。2020 年年末,他看到一则新闻,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专注于破解古人类基因密码,他立刻想到了三星村的头颅骨。" 考古专家估测,在遗址 2 万平方米的公共墓地中可能还有 10 万具遗骸,那是难以想象的庞大的基因库资源。而且根据基因遗传追溯,将会为考证炎黄时代人群社会生态提供确凿的人类学、遗传学与文化学、环境学依据。"
通过努力,刘持平很快联系上了付巧妹科研团队。2021 年 1 月底,付巧妹携助手一行来到金坛三星村遗址考察,查看了三星村人骨等珍贵文物并进行了 DNA 取样。
" 经近一年的马不停蹄的紧张工作,到 2021 年年末,付巧妹科研团队已取得重大进展,提取到 30 个三星村个体的古 DNA ,并完成了核基因组捕获和全基因测序。下一步将可进入全国、全球古 DNA 样本比对程序,出人意料的好消息会接踵而来。" 刘持平很兴奋。他对历史的探究,诠释了他对考古的热爱。
研究疑难案件,专业没丢
退休后的刘持平并没有淡出大众的视线,在不少热点大案、要案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笑称:" 研究疑难案件,专业没丢。" 说起 " 本职工作 " 来,他双目炯炯有神。
2015 年 3 月 1 日凌晨六点,位于巴黎南部的枫丹白露博物馆中国馆中 15 件展品,在七分钟的时间内被盗走,其中包括圆明园流失的文物铜胎掐丝珐琅麒麟。刘持平得到消息后,立即分析了整个案件中涉及到的主要元素,判断这一次有组织、有计划性的作案行为,窃贼至少做了多次对枫丹白露宫的地点探查。
备受关注的中国留学生章莹颖遇害一案中,应邀赴美研究周朝 " 封泥 " 的刘持平在与西北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刘世权交流后,得知章莹颖案的更多情节。职业敏感,让刘持平当晚就写了几页纸的分析,并作出了初步判断:凶手虽然是有预谋、有准备的暴力侵害案件,但章莹颖不幸成为受害者属于偶然。
刘持平的分析,让刘世权十分钦佩。刘世权立即联系美国警方和中国总领馆,而后与刘持平一起在 FBI 警员陪同下进入公寓内部勘查,彻底排除遗体在公寓销溶的说法。而且根据犯罪分子消灭犯罪证据通常 " 远抛近藏 " 的规律,章莹颖的遗体很可能以沉箱沉入湖中或抛入垃圾箱,以及转移到别的隐蔽地方进一步处理。
通过刘世权,刘持平的建议被转交给章莹颖家属。因为很快回国,刘持平没有再多关注此案。后来的庭审和事态发展证明,刘持平的预判十分接近事实。他说," 这不是神机妙算,而是根据一般规律进行的分析,几乎没有人能逃出规律的限制。"
作为多所警察大学的客座教授,赶赴北京、南京、沈阳连轴转,备课、讲课亲力亲为。作为我国刑侦界著名痕迹鉴定专家,刘持平经常赴各地研究重特大刑事案件,参加疑难痕迹物证现场的勘察鉴定。各地的政法部门也会就重大刑事案件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邀请刘持平就刑事侦查、打击犯罪领域的实战经验和理论研究开展讲座和学习。
△刘持平在整理资料
在 70 岁的 " 黄金年华 ",刘持平把每一天都过成最精华的日子。" 即使退休了,仍跟在岗一样,压力和担子都没有减轻过。" 刘持平坦言,他把每天要做的事都提前做好安排,活到老,学到老,每天都很充实。" 现在就怕时间不够。特别是爱人去世后,我更有时间的紧迫感。趁着自己身体还行,精力和思维还行,还是要快马加鞭,只争朝夕地把事情完成,不忘初心,完成自己的设想。"
(部分图片由常州警方提供 编辑 周冬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