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储希豪 胡玉梅)9 月 5 日 12 时 52 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 6.8 级地震。而今年 7 月以来,川渝长江流域等地出现了极端高温干旱现象。一时间," 大旱之后必有大震 " 的说法引发热议。有人还引用了 " 旱震理论 ",将异常高温干旱认为是地震前兆。那么,这样的说法真的有科学依据吗?
耿庆国提出的 " 旱震理论 "
" 大旱之后必有大震 " 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国语》中记载:周幽王二年 ( 前 780 年 ) ,泾、渭、洛三条河川枯竭,西周都城镐京 ( 今陕西西安 ) 发生地震,岐山发生崩塌。
到了现代社会,中国地质学家耿庆国开始科学系统地研究大旱与地震之间的关系。他通过对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进行统计分析和深入研究,发现从秦始皇十六年到公元 1971 年,华北及渤海地区发生的 69 次 6 级以上地震中,有 67 次地震发生前三年半内发生了严重干旱现象。因此,他将这种规律总结为 " 旱震理论 "。
耿庆国认为,凡发生过 6 级以上大型地震的区域,在地震发生之前的 1-3 年间,往往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干旱灾害。而且,干旱的地域越广、持续时间越长、程度越重,那么之后所发生的地震强度就会越大、破坏力也越强。
干旱和大地震不存在必然联系
对于 " 大旱之后必有大震 " 的说法,江苏地震台高级工程师杨云表示,很多人把高温干旱当作是地震前兆,但忽略了很多高温干旱现象后并没有发生大地震。
" 干旱和大地震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杨云介绍,干旱和地震的发生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大地震的发生需要具备特定的地质构造背景。而且,干旱和地震的发生都有一定的自然概率,简单将大地震和干旱之间进行统计的科学性不足。" 现在的研究结果和科学认识,还没有发现地震和干旱之间存在必然关系的相关证据。"
杨云认为,如果要从统计的角度研究干旱和地震的关系,首先说清楚到底到什么程度的 " 旱 " 才会造成 " 震 ",也就是说要明确 " 大旱 " 和 " 大震 " 的界定标准。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同样表示,在地壳运动形成地震的过程中,确实可能出现干旱的现象,但也可能不会出现。" 今年川渝地区的高温干旱,和这次地震是两码事,干旱需要多年的过程,并非今年遇到大旱就一定会发生地震。"
同时,孙士鋐也表示,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无法做到精确的地震预报," 旱震理论 " 的研究也仍是处于探索阶段。
(编辑 余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