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9 月 6 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官网更新了关于《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8-2035 年)》的公示意见结果反馈(关于这份规划,详情可见《新快报》2022 年 8 月 3 日 04 版、05 版报道)。
8 月 2 日至 31 日,市规自局开展了为期 30 天的公众意见征询工作,共收集 102560 份意见建议,该局从 5 个方面对征集的意见进行反馈。对于公众提出的此轮规划交通线网规模偏大的问题,该局回复称,规划方案规模约为 2029 公里,人均线网规模符合广州城市交通实际出行需求。
意见:交通线网规模偏大
回复:符合实际出行需求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此轮规划形成高速地铁、快速地铁、普速地铁组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总规模达到 53 条、2029 公里,与上一轮规划相比,新增 30 条、1004 公里线路。有公众意见提出,此轮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偏大。
对此,市规自局回复,本次轨道交通线网规模采用出行需求分析法、类比分析法,经测算宜控制在 2000 公里左右,规划方案规模约为 2029 公里,人均线网规模符合广州城市交通实际出行需求,支撑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目标,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主体功能作用。
意见:要求优化线路功能层次
回复:有轨电车另有专项规划
对于公众提出要优化轨道交通线路功能层次,市规自局回复,综合考虑轨道交通服务范围、轨道技术标准、线路功能定位和服务特征等多方面因素,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包括城市轨道快线、轨道普线。有轨电车另有专项规划。
轨道快线分为高速地铁和快速地铁,针对中心城区、副中心、外围综合城区提供差异化轨道交通服务。在中心城区与副中心、外围综合城区、周边城市中心区之间的主要交通走廊上布局高速地铁,实现高速直达;在中心城区向外放射交通走廊布局快速地铁,提高线路平均旅行速度,实现快速通勤;在中心城区、副中心内部编制强覆盖的普速轨道网络,在外围综合城区搭建普速轨道交通骨架。
意见:延伸线路、扩大覆盖范围
回复:考虑群众诉求,优化时统筹吸纳
市规自局提到,线网布局方案是根据轨道交通功能定位、广州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等,在多方案比选的基础上确定的。
有关轨道交通线路延伸、扩大轨道交通覆盖范围的建议,该局将充分考虑群众诉求,在轨道线网规划优化时统筹吸纳。对于线路局部路由调整,该局将与市发展改革委、广州地铁集团等相关部门一起,在各条线路建设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充分吸收公众意见,综合各地区发展需要、客流效益、工程实施条件等因素,比选确定轨道交通线路具体路由方案。
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严格轨道交通建设申报条件,明确要求 " 拟建地铁、轻轨线路初期客运强度分别不低于每日每公里 0.7 万人次、0.4 万人次,远期客流规模分别达到单向高峰小时 3 万人次以上、1 万人次以上 "。
对于难以满足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条件的地区,市规自局提出将强化公共交通接驳,合理布置小汽车、出租车、自行车、步行衔接设置空间,形成高效的交通衔接系统,尽可能扩大轨道交通服务范围,提高轨道交通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快速进入中心城区的需求。
意见:运营线路增设站点
回复:可行性低,将优化公交接驳
根据 2018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主要任务是明确城市轨道交通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功能层次、规模和布局,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本次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公示为轨道交通网络布局、线路走向示意及起讫点、换乘点。
市规自局提到,关于规划线路的车站具体设置方案,该局将充分吸收公众意见,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广州地铁集团,根据周边城市发展、客流需求、工程实施、行车运营组织等多方面因素,在各条线路建设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进一步深入研究确定。
该局提到,运营线路增设站点会造成线路停运,工程可行性低,该局将相关意见转告广州地铁集团,并积极配合交通主管部门完善轨道站点接驳设施规划建设,优化公交接驳线路,充分发挥公共交通接驳设施服务优势,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出行条件。
后续该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做好车站平面布局规划,合理设置车站出入口,并结合过街需求兼顾人行过街功能,打通轨道交通 " 最后一公里 ",提升居民出行的安全性、可达性和便捷性。
意见:加快建设轨道线路
回复:结合用地开发适时开通
有公众提出要加快建设轨道线路。对此,市规自局表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多,施工方法复杂,建设周期长。公众反映运营线路中个别车站或出入口尚未开通,因征地拆迁困难等原因制约施工进度相对滞后,该局将转告相关部门;个别运营线路的预留站点由于现阶段客流发展不成熟暂未开通,未来将结合周边用地开发和客流需求适时开通。
目前,广州地铁集团正按照建设计划全力推进建设;对于规划线路提前建设的有关意见,该局将转告市发展改革委认真研究,为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提供重要参考。
采写:新快报记者陈慕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