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广州芳村,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 花鸟鱼虫 ",作为 " 岭南第一花乡 ",芳村确然当得起 " 花卉之乡 " 的名头,鲜花、盆景和观赏鱼号称 " 芳村三宝 "。
芳村最古老的地名叫 " 芙蓉沙 ",传南越王赵佗觉得这片 " 古海 " 中几个小岛如 " 出水芙蓉 " 般秀美,遂命名之;从秦汉时期的古海开始,芳村陆陆续续迎来了中原南迁的百姓,及至明末清初,芳村这里花果遍地,日渐发展出繁荣景象,于是将原来的地名 " 荒村 " 改为粤语谐音的 " 芳村 "(据《广东省今古地名词典》),寓意从 " 穷乡僻壤 " 变为 " 花开富贵 " 之地。
历史经年变迁,芳村值得深度探访挖掘的地方非常多,大革命时期广州市郊成立的第一个区一级农民协会就在芳村谢家祠,历史上芳村地区的农运与革命风潮也同样如火如荼——走进芳村,触摸 " 芙蓉沙 " 的革命基因,感昔年烽火硝烟,叹今夕岁月静好。
■新快报记者 陈斌 文 / 图
葵蓬凤溪
省内首个村级革命历史展馆
广州城一大特点是水网如织、水涌绵延,一口通商的千年商贸之都也让广府人视水为财,在取名上颇追求美意讲究 " 意头 "。例如荔湾区芳村茶滘街道葵蓬经济联社凤溪村的 " 凤溪 " 一名,就十分鲜明地体现出这一广府文化底蕴。
凤乃百鸟之王,溪则寓意小桥流水人家,凤溪取 " 祥瑞福气,财运亨通 " 之意。历史上的凤溪,水网密布,进出要靠撑小艇,不熟悉地形地势很容易就 " 荡失路 "。也正是凭借这样的地理特点,凤溪逐渐成长为 " 芳村地区革命的摇篮 " 之一,是广州市郊第三区农民协会所在地。
1927 年 12 月 11 日广州起义,带领南郊农民自卫军、工人赤卫队和南海县农军会师于凤溪,先攻占石围塘火车站再进入广州城参加战斗的中共广东省委常委黄谦和省农会候补执行委员原基都是凤溪村人,他们带着芳村地区的百姓成立党组织、建立农民协会、组织武装队伍,轰轰烈烈开展农民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凤溪更是凸显自身的地理优势,在一众革命志士的带领下发展成抗日秘密根据地。原基和杨润等人参加了当时在番禺县大石乡组织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半武装群众组织——抗日俊杰同志社,在凤溪村成立了分社,发展了几十名社员。
1939 年 12 月,中共广游二支队党组织派出支队共产党员黄友涯、张日青到芳村开展工作;1940 年春成立了中共凤溪村党小组,同年 11 月发展成为党支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动党员印制和张贴传单,组织农民进行抗税、抗征兵等斗争,组建地下武装,积极配合广游二支队与日伪军队作战,输送优秀青年参加游击队。这些年轻人在军队中锻炼成长为素质过硬的革命战士,数次护送游击队离开广州到外地作战,抗战胜利后,党支部转入地下坚持斗争直至迎来广州解放 ……
1993 年 5 月 14 日,广州市将凤溪村补划为 " 抗日战争根据地 ";1995 年 12 月,凤溪村被列为 " 芳村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4 年,一栋三层高的小楼成了 " 广州市芳村葵蓬革命老区活动中心 ",这也是广东省内第一个村一级的革命历史展馆。
2018 年 6 月,这里被授予 " 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 " 称号;2019 年 3 月,茶滘街葵蓬社区启动了老旧社区微改造行动,将葵蓬凤溪革命老区的周边环境、绿化、路面、小广场等都进行了整饰,如今,这里同时也兼具 " 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 和 " 茶滘街党员教育培训基地 " 的身份。
▲葵蓬革命老区活动中心门前广场上正玩耍的孩童。
葵蓬革命老区活动中心就在凤溪村葵蓬公交车总站旁,经过一个小广场,眼前一栋黄色为主调的三层小楼便是了,几个小朋友正在打球玩耍,恬淡静好的岁月即视感扑面而来。
这栋小楼主色调用黄色,大门却选用了对比鲜明的复古红色,一边墙壁上生动的浮雕将人瞬间拉回到革命年代的那种激昂奋进,昔年硝烟铸成今日和平——这些珍贵历史被 " 定格 " 在楼上的展馆,提前一天预约参观和讲解,你可以更近距离地走进凤溪,走进烽火当年。
海南棉村
被尊称 " 先生 " 的何香凝故里
这个 " 海南 " 跟海南省没有任何关系,它位于广州荔湾区东漖街道,历史上曾属广东省南海县范畴。海南村有个看似毫不起眼的自然村 " 棉村 ",从花地大道南穿越过一片片花卉育苗苗圃园艺基地,就可以来到棉村的 " 海南香凝街 ",其前方不远处,一棵大榕树下 " 何香凝纪念学校 " 几个金色大字正在传递着打开棉村历史的 " 密钥 "。
午后的何香凝纪念学校校园。
▲棉村一景。
是的,棉村正是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不多被尊称为 " 先生 " 的女性之一、" 双清楼主 " 何香凝的故乡,这名身带无数 " 标签 " 的奇女子,是政治家、革命家,也是诗人、画家,更是充满传奇的时代女性,在 119 年前就鼓励女子冲破 " 数千年黑暗地域,共谋社会之幸福 ",鼓励女子学习新知,关心国家兴亡," 覆巢之下,薪火之上,宁有幸欤?" 铿锵之声放诸今日依然振聋发聩。
性子刚烈,越挫越勇,是何香凝的真实写照,夫君廖仲恺遇害后,她直接挂上 " 精神不死 " 的横幅,说道:" 苟利于国,则吾举家以殉亦所不惜。" 其后创办仲恺农工学校,连任 15 年校长。
不论何时,何香凝都从未放下手中的画笔;说起她的画,没有一般女性画家的柔美婉转,反借松、竹、梅的高洁与狮虎图的刚猛表达出强硬和不妥协,柳亚子曾题曰:" 国魂招得睡狮醒,绝技金闺妙铸型 ",形容的便是何香凝笔力千钧的猛兽图。
据说何香凝幼时与父亲数次回到棉村,后来她还以棉村和菊树(海南村另一自然村)为题拟过一副对联的上联:" 菊树棉村,不饥不寒常饱暖 ",也曾为棉村作过松、竹、虎三幅国画,现存广州烈士陵园。
何香凝纪念学校左侧,一幢 " 腔调十足 " 的岭南风格祠堂相当惹眼,近前细看,竟是 " 中共赤岗党支部旧址(郭氏宗祠)",广州市荔湾区登记保护的文物单位。
建于清中叶的郭氏族人宗祠,在解放战争时期充当了革命根据地,中共党组织派人到赤岗小学以教师身份从事秘密工作并组成党小组,后成立党支部,赤岗小学成为中共南(海)三(水)花县工作委员会的据点,宣传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策,领导当地群众散发传单,调查当地土匪恶霸的活动情况、监视其动向等,为迎接广州解放、为人民军队顺利进入芳村作出了贡献—— " 芙蓉沙 " 骨子里的 " 红色 " 基因从未缺席。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