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2-09-12
江苏文脉大讲堂|张学锋:从沧海到桑田的常熟,原来是这样的锦绣江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2000 年前,这里是茫茫海域,出现了制盐业;1300 年前,这里通江达海,是沟通世界的重要海港之一 ……9 月 12 日,江苏文脉大讲堂第四讲走进常熟。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学锋以《从面向大海到背倚大江——原来你是这样的常熟》为题,讲述了江南腹地常熟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从海港到成为长江边的鱼米之乡。

江苏文脉大讲堂第四讲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现代快报社、中共常熟市委宣传部承办,常熟市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支持。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江苏文脉微信公众号、中国大运河全媒体平台等全程直播,50 多万观众在线听得津津有味。

01

老苏州人

至今难忘一碗焖肉面

"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

这是京剧《沙家浜》选段,也是张学锋儿时的 " 常熟印象 "。

他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少年时代的 " 常熟记忆 ",来自中学化学老师徐祖耀先生。" 我们同学晓得,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蛮难的。" 徐老师的常熟口音,他至今记忆犹新。1978 年冬天,江苏省中学生化学竞赛送考途中,徐老师请吃了焖肉面,那是他终生难忘的味道。张学锋的这波 " 回忆杀 ",也激起了现场观众的共鸣,台下不少常熟本地人会心地笑了。

2002 年,第一次常熟之行,当地鲜美的大闸蟹、螺蛳、鲫鱼,再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司马迁《史记 · 货殖列传》中写道:"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江南自古是鱼米之乡,而常熟是江南地域特色最鲜明的城市之一。

那么,常熟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南朝梁大同六年(540 年),以南沙之地置常熟县,这是常熟县名之始。" 常熟 " 之名,取意是 " 土壤膏沃,岁无水旱 "" 原隰异壤,虽大水大旱,不能概之为灾,则岁得常稔 "。

02

2000 年前

常熟面朝大海,盛产盐

常熟原本面朝大海。

" 西汉景帝时期(公元前 156 年—前 150 年),常熟地域上首次设虞乡,隶属于吴县。" 张学锋说,100 年后的东汉时期,又增设了南沙乡,并设置了司盐都尉署。

" 司盐都尉署是食盐生产销售管理处。从这个管理处也可以看出,常熟北面沿的哪是大江?沿的是大海!水是咸的,没有海水,怎么能制盐?!"

张学锋介绍,中国最古老的制盐方法是,把海边滩涂的淤泥挑回来,放在水池里,稀释出盐来,太阳晒了以后形成盐卤。而后,把盐卤放锅里,慢慢熬干了变成盐。在中国的历史的文献中,这种做法叫 " 煮海为盐 "" 熬波 "。

" 回到汉朝,常熟北面今福山一线全是海滩,在这里,市民可以挖了海滩的滩涂泥,经过淘洗后熬制盐卤,制成盐,而且产量还不低,以至于政府要在这里设置管理处。" 张学锋介绍说,常熟最早的产业,应该是制盐产业。

张学锋把常熟的历史沿革娓娓道来。他说,隋开皇九年(589 年)统一全国,废晋陵郡,统一改州。于是常熟改成常州。" 所以,常熟还曾经有一段时间叫常州。"

03

通江达海

唐朝长江入海口 36 浦沟通世界

唐朝时,常熟和昆山,苏州北境的这两个县,长江一共有 36 条支流流入大海。

" 从长江口溯流而上或沿长江顺流而下的船只,由于受到潮汐的影响,很难直接停泊在长江岸边,必须进入长江河道的支流规避风险。黄泗浦、奚浦、西陈浦、东陈浦、水门浦等 36 浦全部面向江海,从海上进入长江口的船只,一定要进入其中的某一个浦,才能靠岸停泊。" 张学锋表示,唐朝,这些 " 浦 " 成了港口。

唐中后期,扬州成为最大的国际贸易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大都会。包括黄泗浦在内的常熟、昆山 36 浦,是扬州港口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 " 卫星港 " 有多重要?张学锋以其中的黄泗浦为例,展开了说明," 它在海外贸易、遣唐使团往来、鉴真和尚东渡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航海路线上的黄泗浦,虽然只在《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出现过一次,但是,作为海港港口的黄泗浦,并不是就只被利用过这么一次。这部书写的是唐代僧人鉴真东渡日本及传播佛教的事迹,其他佛教文献中出现黄泗浦都来源于此。

康熙《苏州志》所见《常熟县全境图》

常熟、昆山 36 浦,其中有 20 余浦在常熟。

张学锋建议,在当下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常熟可以找到唐宋各个 " 浦 " 的旧址,立碑做标志。" 这二十几个碑连起来,大家就可以看到,如果在唐朝,这里面是陆地,外面是大海。这对于常熟市民理解本地历史文化相当有意义。"

04

沿海港口蜕变

锦绣江南腹地这样形成

" 唐宋时期,长江口海岸线的变化,给常熟的区位特征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张学锋介绍,长江是变化的,长江下游河道的淤塞,到了唐末以后,改变了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在扬州的格局。

一千年以前,常熟面朝大海,但由于自然地理形势的改变,走向内陆。

随着长江的继续淤塞,常熟、昆山 36 浦继续淤堵,造成了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平原的内涝,排水不畅。两宋期间,范仲淹、苏东坡、富弼等在作为地方官的时候,最头疼的就是连年的水灾。

北宋时期,水利专家的关注方向完全改变,从确保入海航道、确保排水,转向农田开发。治田是本、排水是末。

人们通过纵向、横向的开沟,使得新长出来的沙地纵横交错,全是沟漕,便于水流淌,形成良田。于是,纵浦横塘成为这里的一大特色,而纵浦横塘围起来的田就叫 " 圩田 "。

经过宋代的建设," 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 " 的江南塘浦圩田系统逐渐形成。

" 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 张学锋用《沙家浜》中的唱词总结道。

05

听不够

讲座结束继续 " 补课答疑 "

张学锋的讲座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吸引了一大波粉丝。

两个多小时,现场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少人还拿起纸笔,记录起来。" 从小到大,只知道脚下这片土地叫‘常熟’,却不知道它为什么‘常熟’,今天长知识了!"

讲座结束,观众们争相举手,希望能与张学锋教授有更多的交流。" 您对虞山名字的由来,有什么见解?"" 常熟这个名字里的‘常 ',和常州有什么关系?"……

来自常熟市实验中学初二年级的严晞雯,在讲堂结束后,拿着记得满满当当的笔记本,找张学锋教授解惑。

土生土长的 90 后常熟人陆羿非激动地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张教授的讲解,不仅让他之前对常熟的了解有了系统性的认知,而且还让他得到了一些从没听到过的新观点," 让我意识到,原来家乡常熟的文化这么深厚。"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胡玉梅 白雁 何洁 刘静妍 李鸣 张文颖 高达 朱健 见习记者 裴诗语

摄 | 现代快报 + 记者 顾炜 顾闻 钱念秋 储希豪 部分图片由张学锋提供

(编辑 陈海静)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