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年 12 月 , 张东海应征入伍,荣立三等功 1 次。2004 年退伍,2005 年他分配到了榆中县贡井林场工作,成了一名林业战线的一名新兵。
第一次来林场,从榆中县城乘车往林场场部杏树湾,一个多小时路程,光秃秃的山岭,半天不见人烟,山弯越转越多,山路越走越高,心越走越凉,周围的山几乎没有绿色。面对人人畏惧的北山恶劣自然环境,让他这个当过兵的汉子都犯起怵,打起了退堂鼓。但是转念一想:自己是受过部队培养几年的军人,服从组织安排是军人的天职,怎么能临阵当逃兵?
榆中北山,养活一个孩子容易,栽活一棵树难,一次造林很难达到标准,须经几次的补植补造才能成功。张东海意识到,隔行如隔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在造林生产中,虚心向同事学习请教,自学完成甘肃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课程,并把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甘肃省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项目的实施,给林场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2014-2017 年乔灌混交造林 5.4 万亩,封山育林 4 万亩;2018-2019 年完成森林植被恢复项目、三北四期生态修复等项目 1.4 万亩,平均成活率 85.3%。张东海付出了辛劳和汗水,默默奉献在一线,既当技术员、又是施工员。在营林方式上科学规划,针对不同的立地条件及造林地类型,把退耕还林、三北四期、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改则改,林草间作,乔、灌、草结合,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大力推广北山适生的乡土树种,从选地、苗木、整地、造林、抚育、经营等林地管护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树种选择上多样化、乡土化。造林中突出乡土树种,栽植北山适宜的红柳、山杏、柠条、侧柏等树种。立地条件较好的造林地种植山杏、榆树等乔木,较差的种植柠条、红柳等灌木。造林工程中,大力推广应用了抗旱、抗寒、耐瘠薄的优良乡土树种和容器苗木,采用地膜覆盖、带土球栽植、截干造林等实用技术。并将多年实践经验总结为《榆中县生态创新城绿化建设布局及技术措施分析》发表在《甘肃林业》。
造林的同时,张东海还不忘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积极协调造林专业队,吸收高崖、龙泉、清水、贡井、中连川等乡镇的建档立卡户和群众参与造林,靠劳力加快脱贫致富。
防火期来临,张东海和同事一起走村串户,邀请周边村社负责人、参加林区森林防火会议,将森林防火责任落到实处,防火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利用榆白公路穿越林区路线长的特点,在公路两侧组织人员书写刷新宣传标语,张贴《护林防火通告》,向林区群众散发护林防火宣传单。农历十月一、腊月三十、清明节等高火险日,在通往林区的重要路口、在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的人群里,在警示值守上坟烧纸的地段都有张东海的身影。
为加快林场发展,扩大绿色空间。张东海和班子成员大胆探索,调查研究,先后承包林场周边搬迁异地后没有得到治理的区域,承包 3 个乡镇 8 个行政的宜林荒山 28 万亩,对承包区域全面调查分析,完成《榆中县北山生态脆弱区域植被恢复项目》,逐年进行造林绿化,使生态得到很好的改善。
贡井林场几代人的汗水沐浴,心血浇灌,成就了满载希望的一片绿色,这里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羊的原生地、栖息地,被誉为 " 陇上塞罕坝 "。张东海说,实践证明榆中北山生态从远古的森林植被到农垦、战火的毁灭,从 " 种草种树、治穷治富 " 到生态文明建设纳入 " 五位一体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生态理念树立的今天发生了巨大变化,再造一个秀美兴隆山的梦想不是遥不可及。
成绩的取得,无不倾注着张东海的辛劳和汗水,他坚定的信念、执着的探索、寂寞的坚守、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作风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称赞,贡井林场多次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表彰,荣获 " 全省绿化模范单位 "、" 榆中县护林防火先进单位 " 称号,张东海 2011 年、2016 年荣获林业系统 " 优秀共产党员 " 称号、2021 年荣获榆中县自然局 " 优秀共产党员 " 称号。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谯喜龙 文 / 图
编辑丨包学枫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