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台风 " 梅花 " 携风带雨,直冲江浙沪而来,中央气象台也发布了今年首个台风红色预警。
凭借着科技的力量,人们在台风到来之前,就能看到它的实时路径,提前做好应急准备。
台风自古有之,古人遇上台风怎么办?
南宋 陈容 《九龙图》(局部)
150 年前,一个无锡人翻译了中国第一本防台风秘笈。
闻海水、观天空,其实那时的人们已经有一些积累下来的经验,来预测台风的到来。
古代飓风曾多次登陆江苏
古人把台风称为飓风,威力巨大的飓风在古代算是极大的灾难了。
《明实录》中记载:明成化十六年(1480 年),崇明县(今上海)" 九月飓风大作,海潮为灾 "。
明万历十五年(1587 年)发生在南京的飓风就更惨了,这场灾难同样被记载在《明实录》中," 直隶应天(今南京)等府自五月以来霪雨连绵,江湖泛溢,平地水深丈余,田庐没为巨浸。七月终旬飓风大作,张浸滋甚,环数百里之地一望成湖,太平地势最低,被祸更烈,诏被灾地方钱粮停免有差。"
南宋 佚名 《风雨归舟图页》
从五月就开始连续降雨,水位已经很高了,田地房舍都被淹没了,七月底的这一场台风简直就是雪上加霜,数百里的地都成了湖,好在朝廷为百姓减免了钱粮的赋税。
《江苏文库 · 书目编》中的《江苏艺文志(增订本)南通卷》里,也多次提到了飓风。
《江苏艺文志(增订本)南通卷》
" 乾隆四十六年(1781)飓风作,时其(徐品梅)父客海门,乃徒步百里往探,水退奉之归。"
" 雍正十年(1732)江潮泛溢,飓风大作,山木尽拔。男妇裸奔投松,给以衣食,活灾民 800 余人。"
这里的 " 松 " 指的是南通人丁腹松,发生飓风那年,体弱多病的丁腹松已辞官归乡,住在军山南岭。一天夜半,江水涨潮,飓风大作,附近的百姓慌忙逃走,甚至都没有来得及穿衣服,就逃到了位于高地的丁府。丁腹松拿出家中衣物,命人支起粥棚,解救了 800 多名灾民。
明 张路 《山雨欲来图》(局部)
同年,苏州也遭遇了飓风。《江苏文库 · 书目编》之《江苏艺文志(增订本)苏州卷》中也有记载," 雍正十年(1732)秋,飓风为灾,海水泛滥,民死者相枕藉。"
飓风到底有多可怕?除去这些寥寥数字的史料,在《江苏文库 · 精华编》之《瓯北集》中,清代文人赵翼用诗歌的语言描写了飓风的威力。他在《飓风歌》中写到:
隆隆万鼓排阵来,群木尽作低头拜。
郁怒似有块磊填,愤盈直觉虚空隘。
鬼魔掀动天摆摩,虎豹吼裂山破坏。
立脚虽稳尚愁倒,对面相呼只如聩。
赵翼
面对这般让人站都站不稳的飓风,赵翼却猜度起它的雌雄来," 风名飓母应雌风,胡为更比雄风雄 ",可见诗人的浪漫情怀。
遇上飓风怎么办?拜龙王
山木尽拔,一望成湖,遇上飓风这种灭顶之灾,古人如何应对呢?
《江苏文库 · 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 · 盐城卷》中介绍,古代盐城人常常寄希望于龙王。" 龙王庙中,又以北沙龙王庙最为灵验。"
南宋 陈容 《九龙图》(局部)
北沙龙王有多神?相传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它屡次捍御旱灾有功。
元代至顺年间,黄河失道,海口拥沙难于疏通,治水官员祷于龙王,不久海潮大作,拥沙而去。
元代吴槐孙在《北沙龙神显佑庙碑》中写到," 龙神祠宇,维海口北沙最灵,虽僻在海峤,然自淮出海,举目鲸波,一碧万里,飓风不时而兴,秘怪不期而作,凡往来之舟,必祈灵于龙神以决进止 …… 迄今运粮海艘过祠者,莫不致祷,应声如响,越大洋如坦途。"
由此可知,当时经北沙地区出淮入海,人们常常遇上飓风,漕船路过必定先祭拜龙王,祈求一帆风顺。
南宋 陈容 《九龙图》(局部)
清代文学家沈复是苏州人,他也曾遭遇飓风,但并不是在家乡,而是在琉球。
清嘉庆四年,琉球国中山王尚穆薨,世孙尚温表请袭封,沈复作为 " 司笔砚 " 出使琉球。
他在《浮生六记》中记录了这次游历的经过,也记录了当时琉球国的风土人情和气候气象,这本书也被收录于《江苏文库 · 精华编》中。
《江苏文库 · 精华编》之《浮生六记》
书中详细描写了 " 岛之风 ":" 清明后,南风为常。霜降后,南北风为常。反是飓䫻将作。正、二、三月多飓,五、六、七、八月多䫻。飓骤发而倏止,䫻渐作而多日。九月,风或连月,俗称九降风,间有䫻起,亦骤如飓。遇飓犹可,遇䫻难当。十月后多北风,飓䫻无定期,舟人视风隙以来往。"
沈复也在琉球学会了观察天气," 天色有黑点 ",就是飓风将至了,此刻应该 " 急收帆,严舵以待,迟则不及,或至倾覆。"
无锡人翻译中国首本防台风秘笈
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研究台风的著作,诞生于清代同治年间,是一位无锡人翻译的,他叫华蘅芳。
据《江苏文库 · 书目编》之《江苏艺文志(增订本)无锡卷》介绍,华蘅芳幼时便能攻读古算书,同治初年,曾与徐寿合作制造我国第一艘轮船。
《江苏艺文志(增订本)无锡卷》
同治七年(1868),为传播近代科学知识,上海江南制造局开设翻译馆,华蘅芳开始与传教士合译西方的近代科技书籍。
同治十年(1871),《御风要术》初刊,华蘅芳在序中写到:" 御风要术三卷,为航海者趋避飓风之法。"
同时,华蘅芳也在序中介绍了成书经过,《御风要术》是他与美国人金楷理一同翻译的。
华蘅芳
此时,他们已经明白,飓风 " 其行有一定之路,而其旋转之势与太阳所行之方向相反。行舟者如能知飓风之性,因其势而用之,非但无害,且可借风力而远行。"
可惜的是,华蘅芳有晕船的毛病,船一颠簸便会呕吐不止,只能卧床休息,所以书中遭遇台风的经验方法,他没法一一亲身体验。
在台风到来之前,古人到底如何预判呢?《御风要术》中说:可以凭感觉,也可以看天空、看海水。
《御风要术》书影
凭感觉预测其实凭的是老到的经验,完全是靠人体的感知。比如空气又热又闷,让人非常不舒爽,同时天气无风,有着异样的平和,这多半是飓风要来了。
经常抬头观察观察天空,也能对飓风进行预测。当天空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颜色时,比如天空是殷红色的,和平时刮大风时的颜色一样,还有橄榄绿色的天空,云气沉闷而厚重,就要注意了。
明 戴进 《风雨归舟图》
如果向经常发生飓风的地方远望,可以看到空气中有水汽的形状,而且积云重叠,也预示着飓风即将到来。因为飓风旋转的地方,常常能吸收空气中的水气形成云。
看完天,还能再看看海水,判断会更准确。一看海浪撞击海岸,势头很温和,观察浪从哪个方向来,便可以知道飓风会在哪个方向。因为飓风的中枢会渐渐移动,所以海面的浪也会改方向。
南宋 陈容 《九龙图》(局部)
二看海浪常撞击陆地,而不改变方向,就可以知道飓风向此地而来。如果是在海中行船,遇上浪花涌来的方向一直不变,也就大概可以知道台风来的方向。
三看海面之水,如果海水因为云倒映成污绿色,或如黄泥水,亦或海水特别澄清,像玻璃一般,都要注意了。还有海水温度比平常高,海水的气味异于寻常,有腥臭味,这些都是飓风将至的征兆。
《御风要术》中不仅记载了如何预测飓风,还教会人们如何对飓风移动的方向进行判断,十分实用。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张然
(编辑 陈海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