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 2022-09-17
广州市全国科普日新玩法大剧透,主会场十大展区143个展位齐献科普大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快报讯 一个小男孩戴上 VR 眼镜,站在人群中间,双手伸向前方摸索着往前迈步,看上去十分滑稽,他身后的孩子们正排着队争着想要试玩;一排白色试管整齐地排列着,上面各插着一根小管,试管中各放置着红枣、莲子、木耳等,一名小朋友把检测管伸入试管中,盯着看了两三分钟,随后拿来比对颜色 …… 这些都发生在今天的 2022 年广州市全国科普日主会场活动暨第五届科普嘉年华上。正值周六,在华南国家植物园,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体验。现场共设有喜迎二十大 " 非凡十年 " 科技成就展、生态文明、湾区前沿等十大展区,总共 143 个展位,一齐为在穗市民朋友献上科普大餐。

【科普大招之新】

首次设在华南国家植物园

今年 7 月,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揭牌。至此,我国已在一北、一南率先设立并揭牌运行两个国家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设内容之一是建设自然教育与生态文明示范基地,提升科普教育能力。同时,改造科普场馆及标识系统,使年游客数从 2021 年的 160 多万人次上升至 300 万人次以上。

对比往年,今年的广州市全国科普日的一大不同之处,是首次将主会场搬至华南国家植物园。广州市科协科学普及部部长何显平说,为贴合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整体生态环境,启动仪式选取生物多样性主题作为背景,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另外,活动现场向广州科技传播联盟首批科学传播大使、广州科普研究智库首批专家颁发了聘书,向 2022 年广州市科普工作优秀单位、优秀科普工作者和优秀科技志愿者代表进行了授牌。

沿途布置 " 非凡十年 " 科技成就展

除了主会场地点的变化,新快报记者留意到,展区从去年的六个,扩增为今年的十个。其中的一大亮点,是在市民从植物园正门行至活动主会场稀树草坪的树荫长廊上,设置了喜迎二十大 " 非凡十年 " 科技成就展。沿途的多幅展板上,展出着全国,特别是广东和广州科技战线各领域成就的相关宣传图片或者资料,全方位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广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断取得的显著发展成绩。

" 非凡十年 " 科技成就展按照时间脉络,主要展示 2012-2022 年这十年间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包括 " 神九 " 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完成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蛟龙 " 号第五次下潜创 7062 米新纪录、首次高效人工合成青蒿素等。部分市民在走向会场时,会停下脚步细细观看,也有部分大致浏览后便继续往前走。

经了解,此次广州市全国科普日活动,以 " 喜迎二十大 科普向未来 " 为主题,将弘扬科学精神与增强科技创新活力相融合,将弘扬科学家精神与激励爱国奋斗相结合,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营造爱党爱国、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创新创造潜能。

67 岁付奶奶为孙女串手链

17 日上午 9 点半左右,在 " 四深 " 探索区的广州市南华珠宝矿物博物馆展位,新快报记者留意到,有不少小朋友在体验制作串珠手环。工作人员赖小姐说,他们设置了问答和体验制作两个环节,在连续答对与矿物相关的三个问题后,可以参与体验手工制作。" 这样设置是想让小朋友们既开动脑筋,又能够动手实践。"

她提到,展位从 8 点半正式对外展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大约有 50 组家庭参与体验制作手环。" 这是一个矿石珍珠手环,由原矿石材料和仿珍珠制成。" 赖小姐说,她们会将珠宝加工工艺告诉小朋友,比如构成手环的材料有铜丝、红珊瑚、紫水晶等等。看完她的分享演示,一名小女孩打开材料包,拿起紫水晶串于铜线上,并用圆嘴钳夹住铜丝,慢慢扭了两圈,重复了 6 次过后,将矿石和仿珍珠依次串在手环上。赖小姐拿过手环收尾后,将手环戴在女孩右手上,女孩晃动着手腕说了声 " 谢谢 "。

赖小姐说,虽然送出较多手环,但成本不高,因为用的是矿石边角料,重在让市民朋友一齐参与。展位上,有位姓付的 67 岁的银发奶奶一边串着手链,一边说 " 自己眼神不好使咯!" 她说,自己从小喜爱串珠吊坠,今天正好亲手为孙女串上一条。付奶奶临走时满头大汗,工作人员指了指她脖子上的珍珠项链科普道," 今天回去后要擦拭一番,把汗液擦掉更好看。"

【科普大招之奇】

沉浸式体验启动仪式

今年广州市全国科普日首创嘉宾启动动作 + 动画特效 + 音效联动的启动方式,打造沉浸式全景体验效果。

除了线下参与活动,新快报记者了解到,今年的广州市全国科普日线下主会场活动和线上体验齐发力。在 " 科普广州 " 平台进行预热宣传及专题推送;在主会场现场针对线下展示环节进行现场直播、粉丝互动;主会场当天线上直播开设多个直播窗口,同时进行并联播放,未能到场的市民也可随意选择浏览主舞台活动、科普大讲坛、云游会场、科普视频展播等内容,共同品尝科普盛宴。

宣教车变身流动科普馆

活动现场,在出入口处,这台橙红色的移动宣教车一眼便能瞧见。这台应急安全全民体验馆移动宣教车变身为流动科普馆。设备员欧先生说,今早六点多他们便在现场做准备工作。" 一趟车的旅程,可以感受用电、燃气安全等知识,还能模拟电梯坠落场景。"

记者也跟随市民上车体验了一番。尽管只有一辆公交车大小的空间,但其囊括了用电安全、电梯安全、燃气安全和食品安全四大类别。

首先来到了电梯安全互动区,被困电梯内如何自救?欧先生提醒道,困梯时最重要的是按下警铃。在体验坠梯情况时,页面提示 " 请按下每个楼层的楼层按钮 ",欧先生纠正了记者逐个按下的动作,说可以用双手同时向下扫按钮,或者双手同时向上,以便尽快按下按钮。他还提到,坠梯时还要赶紧抓牢电梯扶手,若无扶手,可以用双手护住头部半蹲着固定重心,以避免自身在电梯发生事故时受到伤害。

接着,在燃气安全区中,市民模拟体验了油锅着火。在 " 着火 " 时,欧先生提醒大家迅速把燃气阀门关闭,看到记者还未伸手,他催促着并自己上手关闭阀门,说道," 真发生意外的时候,千万不要看着,一定要先动手!"

从车头走到车尾,市民体验到不同的紧急情况。下了车,市民还能发现 " 人 " 正躺在地上昏迷不醒。原来,这是展方设置的心肺复苏情景。讲解员莫女士一边讲解,一边向市民展示心肺复苏急救法的操作过程。她伸出双手,十指相扣,将掌根放置于两乳头中点的连线位置,身体向前倾,与患者呈 90 度,双手绷直,一边关注患者表情,一边向下按压 5-6 厘米。她演示了一遍后,有小朋友上前交叠双手进行体验。

【科普大招之妙】

龙眼和荔枝杂交

在科普微课堂环节中,众多 " 硬核 " 科普轮番上演:华南农业大学刘成明教授带来《我和脆蜜的故事》,为市民讲述世界上第一个龙眼和荔枝杂交的新品种 " 脆蜜 " 的前世今生:岭南人熟悉这两种水果如何合二为一。广东省脐血库专家带市民见证《神奇的液氮鱼复活》" 奇迹 "。

刘成明说,龙眼果实小,可食率低,坐果率高;而荔枝果实大,可食率高,坐果率低。育种的目标即通过远缘杂交培育属间杂交新品种,令其具备熟期错开、抗逆性强、果实大、品质优的特点。

非遗服装秀、科普微课堂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主会场的舞台上,身穿香云纱服装、汉服的模特优雅登场,向市民展示千年以前的服装 " 潮流 "。该环节通过走秀,配以科普讲解,用新方式 " 说非遗 ",让市民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此之外,现场还设有文明印记区。广东民族服饰艺术博物馆、传统服装与现代服装创意科普基地展示带领市民感受传统服饰、传统手工技艺之美。时尚数字化服装展示,带领市民感受科技赋能给服装产业带来的创新性改变和创意性设计。现场还有展商带来灰塑展品,有展方带来手工发箍制作体验。

采写:新快报记者陈慕媛 毛毛雨

摄影:新快报记者龚吉林

采写:新快报记者陈慕媛 毛毛雨

摄影:新快报记者龚吉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