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5 月 7 日是我的老领导、恩师黄应寿逝世八周年纪念日。时间如箭,黄总离开我们已有八年,但那个熟悉的身影,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永远都让人记忆犹新。前几日,一位大墓区的老总 ( 我和老黄的共同朋友 ) 找我说事,聊起黄应寿的离世很是遗憾,他说 :" 知道的太迟了,应该在我们墓区选个好地方,给老黄立个碑、建个长廊,他可是我们兰州的名人啊 !" 朋友随口一句感慨,却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扉,那些和恩师在一起的一幕幕恍若昨日 ……
兰州新闻事业的开拓者
上世纪 80 年代初,兰州百业待兴,黄应寿临危受命筹办兰州历史上第一张都市类党报。从此,他的身影就定格在了张掖路那座叫 " 庄严寺 " 的大院里。报社的老人都记得,大院里每天起得最早的人是黄应寿。晨曦中,他总是第一个站在大院的门口,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员工的到来。报纸创办初期,条件艰苦,懂业务的人也很少,他除了手把手教签付印外,还尽可能每晚赶到出版部,陪编辑看完版样仔细签注付印,直到印报机隆隆响起他才离岗回家。
自 1980 年黄总创办《兰州报》(1985 年改名《兰州晚报》)算起,兰州新时期的新闻事业已走过了四十二年的历程。今天,兰州的新闻事业蒸蒸日上,一派繁荣,饮水思源,黄应寿算得上是开拓者、奠基人,无论是办报,还是做人,堪称一代楷模。半个多世纪来,黄应寿对兰州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贡献是有目共睹、无可比拟的。
打开百度,对黄应寿的介绍是曾任中共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兰州晚报社总编辑;甘肃省记者协会副主席,高级记者。从事新闻事业四十多年来,后虽担任市委领导工作,但从未离开新闻岗位,特别是对新闻理论笔耕不辍,研究成果在省内外、在晚报界颇有影响。其实,现实生活中的黄应寿更是一个清正刚直、古道热肠、刻苦勤奋、爱家庭、爱生活的男子汉,是一位令人刻骨铭心、难以忘却的良师益友。
" 记者是报人,不是官人 "
我是 1981 年受单位指派,去报社学习的,时间长了就爱上了记者岗位,但我没文凭,想调入报社难度较大。于是,我便产生了侥幸心理,想走黄总的 " 路子 "。记得去黄总家的那天晚上下着毛毛细雨,当我忐忑不安地敲开黄总家的门并告知来意时,黄总毫不客气地拒绝了我,并说:" 没有文凭绝对进不来 !" 望着他那生冷的面孔,我吓坏了,提上礼包灰溜溜地跑了出来。
人活脸,树活皮。从此,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拿到文凭。五年苦读,苍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拿到了夜大的本科文凭。毕业那天,我拿着毕业证去见黄总,他开心地笑了,随后他破格把我调进了报社,并交代当时的新闻部主任杨玉云:" 好苗子,好好培养 !"
现在想起来,如果没有当初黄总的严厉拒绝,我怎么能有那么大的恒心苦读五年。没有文凭,寸步难行,黄总给我上了踏入新闻大门的第一堂课,也让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终生受用。
黄总爱新闻如命,以报人为荣,他经常告诫我们:" 到报社工作就不要想当官,当官就不要来报社。记者是报人,不是官人,是为老百姓服务的。" 黄总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官场那一套他不会,但却信奉 " 当面批评,人后说好 " 的人生信条。他为人刚直,实事求是,从不在强权面前低头,也从不为利益改变初衷。他主政报社十五个年头,报社由小到大,产值由几万到四五千万,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腐败案。
" 我是农民的孩子,吃苦是我的本分 "
黄总身居厅级高位,有五个儿女,个个品学兼优,但黄总从没给子女发财、升官开过绿灯。至今,孩子都过着清贫的日子。谈起父亲,他们虽口有怨言,但都很自豪,因为他们有个清正廉洁的好父亲。
黄总常说:" 我是农民的孩子,吃苦是我的本分。" 黄总的清贫朴素、吃苦耐劳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办报初期,报社只有一辆北京吉普,但黄总很少乘坐,多是让给紧急采访或办事的同志们。黄总和大家一样,经常骑着自行车采访、开会,有人说他不像厅级领导,黄总却不以为然。
黄总喜欢喝两杯,烟瘾也不小,但从来没有听说他公款购买招待烟酒,接人待物也多是自掏腰包。
记得那时候报社最欢乐的时候,就是每年七一报庆。说是报庆,其实就是报社给点钱,各部门当天组织文艺活动、茶话会,黄总领着班子成员,轮流到各部门品茶,听意见,叙友情。那时候,报社虽然条件艰苦,但人人以苦为乐,大家见面谈的都是新闻,想的都是办报,真正是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
退休后的黄总生活平淡,除了每天清晨爬白塔山,就是练练毛笔字,从不指手划脚报社的大小事。由于他办事公道、为人正派,报社的人特别是印刷厂的老人都很喜欢他,每到春节,去他家拜年的人络绎不绝,退休后,人来得更多了。那几天,他精神特别好,笑吟吟地接待着每一个登门者,并照例端出四碟小菜,烫上一壶老酒,让来者品一口。不管是省市领导,还是员工亲朋,谁都不搞特殊。
" 好新闻是脚底板下走出来的!"
黄总生平最爱的是报纸,在我的记忆里,他走到哪里身上总带着份《兰州晚报》(后加上了《兰州日报》),一有空就架上花镜看起来。记得我在晚报当总编时,黄总时常会打来电话,我最喜欢接听老总编的电话,因为听到的或者是肯定或者是对某些不足的一些中肯建议,都能让人内心温暖、充实。
黄总是老报人,《兰州晚报》的第一任总编辑,又是高级记者。他既是前辈又是我的恩师,我的好多得奖新闻,都是在他的指导合作下完成的。黄总不喜欢长篇大论,他讲话,写文章,朴实无华,很少有空话大话。他要求报社各级领导自己写稿,他常在嘴边挂着这么一句话:" 好新闻是脚底板下走出来的。五泉山上有老虎,想要看清它,就得敢于去攀爬。" 这些话,虽过去了几十年,但至今记忆犹新,常在耳边响起。
黄总亲历亲为,言传身教,带出了兰州一代又一代合格的总编辑、台长,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名编辑、名记者,锻造出了《兰州晚报》至今与时俱进的好传统、好队伍。
黄总很重视办报新闻理论的研究,他认为,党报理论是科学,实践者应该多总结多研究,力争提高办报的水平。在他主政报社工作期间,《兰州晚报》创下了多个国内报界第一:创办第一个晚报理论刊物《晚报研究》;在《办报晚谈》上先后六篇论文得奖;办《兰州日报》创全国首家晚报办日报之先河;与王胜利合作撰写《甘肃报业 50 年发展与思考》…… 他的能力、魄力、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1984 年创办了才四年的《兰州报》,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全国新闻先进集体,黄总荣幸地受到了当时中央领导宋平的接见。
" 告下级状的领导,是没本事的领导 "
在一般人的眼里,黄总是严厉不讲情面的,但处的时间长了,人们才慢慢发现,黄总正直善良,待人宽厚。报社创办多年来,虽领导更迭,机构变换,但有个好的传统至今传承,那就是 " 有话当面说,不随便整人 "。追根溯源,绝对是老总编黄应寿开创的。
政治清明。黄总提倡 " 五湖四海 ",反对 " 搞圈子 "" 拉山头 "。这个传统至今还在报社大院里传承。
注重廉洁。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报业的发展进入到了春天,一份《兰州晚报》带动了整个兰州市新闻事业的发展。产业多了,队伍大了,作为领头人的黄应寿,时刻保持着大脑的清醒,他重视记者队伍的建设,丝毫不放松对腐败苗头的铲除。同时,在对待一般人的犯错上,主张严批少打棍子。他主政报社十多年,获得最多的是政治荣誉,惩处的人、判刑的事却少之又少。
为人公正。在他眼里,最看不起的人就是捣弄是非告状的人。一次,某部主任和下级吵了架,情急之下跑到黄总办公室告状。黄总劈头盖脸一顿训斥:" 告下级状的领导是没本事的领导 !"
身先士卒。编辑部最初的办公地点在庙堂里,条件简陋,生活艰苦,每月也拿不上几个钱。为巩固队伍,激励斗志,黄总身先士卒,无论寒冬酷暑还是白天黑夜,总能看到他和大家一起研究探讨报纸,经常熬到很晚才回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在他的激励带领下,《兰州报》一炮打响,成功起航。
" 老黄 " 成了大家对他最亲切的称呼
在报社众多的领导中,黄总是最早也是主政时间最长的 " 一把手 "。因而,黄总最熟悉庄严寺的一草一木,对每个员工也是熟记在心。老记者郝在岗采访某项赛事,因当时《兰州报》知名度不高,没人接待,憨厚的老郝每晚睡在乒乓球案上。黄总得知后,亲自登门看望,并积极沟通,切实解决了记者的采访困难。
其实,别看黄总平时一脸严肃,但对待下属和一线职工,他总是笑脸相迎。印刷厂有很多老工人,大多文化不高,但很质朴。黄总却和厂里的排字工、铸工、印务工打成一片,常常和这些工人们有说有笑。厂子里职工家里有大事小事,特别是婚丧嫁娶,黄总都要亲自前往,实在有事离不开,也要托人捎上一个小红包以示歉意。那时候的黄应寿,年轻豪放有热情,加上又能喝两杯,很快获得了大家的喜欢。黄总编于是就有了新称呼,老员工开始称他为 " 老黄 ",而年轻的一代则尊崇他为 " 黄爷 ",以至于到现在这个称呼都没变。
难忘的别离,永远的怀念
2014 年的 5 月,乍暖还寒。6 日下午,我和老伴去兰大二院看望黄总,走进病房看到他气色很好,双颊还泛着些微红。见到我们,他高兴地笑了,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打问我的近况,还仔细地问到了我的小孙子。几十年老领导的牵念,让人心里暖暖的,我们谈了很久,但奇怪的是,他几乎一句都没问到报社。这与以往是截然不同的,他平生钟爱报纸,视报业为命,如今不闻不顾,看来他已经预感到了什么。他嘱咐我关爱身体,注重营养,尤其不要忽略身体不适发出的信号。分别的时候,他平静地发出邀请:" 过两天我就出院了,请你到家里好好聊。" 我爽快地答应了。和他道别后,我当时心里一阵轻松,心想 " 老黄身体好着呢,毕竟才 83 啊 "!
谁知,这一别,竟成了永恒;这一握,也断了继续。当日午夜时分,电话里传来了黄总女儿的哭声:" 我爸走了。" 怎么可能?我无法相信这是真的,下午他还说 " 过两天出院跟我聊呢 ",怎么就这么走了呢?我狠狠地拧了拧自己的耳朵,希望这是一个梦,我一遍遍查看手机,希望从电话里传出的消息不是真的。但回天无力,苍天无情,病魔终究夺走了我恩师的生命。从此,天堂里多了个办报人,人世间少了位好导师。
事后,黄总的女儿告诉我:" 你是报社里,我爸见到的最后一个人 !" 或许冥冥之中,我们都知道那将是最后一别吧!
叶落秋凉,一别永生。恩师待我如亲生,我无以报答,自作拙文,就此来作为一篇迟到的祭文吧!
作者丨银鑫
编辑丨孙悦
责任编辑丨安娜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