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9 月 17 日,大湾区科学论坛秘书处与《The Innovation》期刊共同举办 2022 年全国科普日 " 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照见未来之蓝 " 云科普活动。
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 3 位青年科学家围绕月壤、冰川、意识等话题,分享各自领域的科研成果和研究故事。活动采用线上直播方式,在多个平台同时直播,线上观看人数达到 5 万多人。
月壤就像一本历史书
" 算上 2020 年 12 月 17 日,我国嫦娥五号任务从月球带回的 1731 克月壤,人类已经第十次从月表采集月壤样品返回地球研究了。"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蔚首先通过精美的月壤颗粒图像和三维模型,分享了来自 38 万公里之外的月壤之美。他说," 尽管科学家从中解译出很多月球形成和演化的密码,但是公众却对月壤知之甚少。"
为了把微细的月壤颗粒及其隐藏的月球演化奥秘呈现给公众,科学家和艺术家组成的联合团队,利用最先进的显微技术,获取了目前最具可读性和观赏性的月壤颗粒图像和三维模型,并举办了首个月壤科技成果主题展——阅壤。在报告中,他将这些高清图像和模型一一向线上观众展示,并向观众介绍了月壤的定义、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颗粒种类和构成、形成机制等。
同时,杨蔚也介绍了月球形成和演化的历史,并解释了科学家如何通过研究月壤来获得历史故事。" 月壤就像一本历史书,每一个颗粒,都记录着月球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的故事。"
冰川是积雪形成的 " 储存卡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张强弓的演讲带市民走进 " 冰雪之忆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 " 世界屋脊 "" 第三极 "。
青藏高原有着 5 万多平方公里的冰川,冰川记录着岁月遗留的痕迹,是层层的积雪形成的 " 储存卡 ",它与自然及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如火山爆发、沙尘暴、核爆炸试验、冶金活动等都会在冰川留下印迹。
张强弓说,然而由于这些年的气候变暖,人类也面临着冰川不断消融的挑战,从 1961 年到 2016 年,全世界冰川预估减少了九万多亿吨,面对这样的剧烈变化,张强弓呼吁道," 我们要乐观、团结、科学,更加积极应对冰雪减少的未来世界 "。
意识的形成仍是一个谜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戴辑则围绕人类的意识展开分享。他以自我意识为例,指出人类幼儿在 18 个月左右开始能分辨照镜子时的人是自己,这就是一个自我意识形成的标志。
那么其他动物会不会也有自我意识呢?从科学家的实验中发现,猴子经过反复的训练,也能学会辨别镜中的自己,那么自我意识可能并不是一种天生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但是意识在大脑里面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据悉,根据中国科协等 18 部门《关于举办 2022 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南沙区科协牵头于 9-10 月在全区范围内集中开展以 " 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 " 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其中,区科协联合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科普基地举办 30 场科普活动,邀请市民共飨科普盛宴。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通讯员 大湾区科学论坛 南沙科协
审发:黄越尧 编辑:曾贵真 校对:马少俊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