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球人口主要的死亡原因。2022" 第二届南山心血管论坛 " 暨广州市医学会肺循环分会学术年会、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心血管内科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大会,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黄铮教授当选为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黄铮表示,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将不仅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学术交流搭建新的平台,更能促进心血管领域的学术发展,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
我国现有心血管病患者 3.3 亿
来自 WHO 的最新数字显示,2019 年约有 179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人数的 32%,其中 85% 是由心血管和中风引起。2021 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指出,我国现有心血管病患者 3.3 亿,心血管病一直是全球公认的头号杀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甚至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
广州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高昭昇表示,心血管疾病是我国较为高发的疾病。开展 " 南山心血管论坛 "、成立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心血管内科学专业委员会,不仅能提高学术水平,更能帮助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为老百姓服务水平和能力。
肺循环相对体循环来说,专业内的重视程度一直不足。黄铮称,在广医附一院呼研院大平台下成立了肺循环分会,不但把心血管的体循环重视起来,而且把肺循环也关注起来,大小循环都重视起来,把心血管领域不够重视领域的学术交流和临床工作做起来。" 将心血管与呼吸结合,做更多肺循环方面的工作,是我们成立分会的初衷。" 黄铮称。
专业交流平台有助解决心血管病防治难题
黄铮指出,很多人谈癌色变,其实,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远高于恶性肿瘤。冠心病、高血压、猝死、中风等疾病都与心血管健康密切相关。
会上,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国际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何建行教授通过录制视频表示,心血管病包括心衰、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很多患者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治疗的难度非常大。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以也是一个大难题,长期服药和终身护理给心血管患者和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挑战。一些心血管病如心梗,治疗窗口很窄,一旦发病就危及生命,治疗必须分秒必争,这些都使心血管治疗工作难上加难。
" 医学专业非常重视交流,通过专业交流、与时俱进,否则很快就会跟不上专业发展。" 黄铮介绍,新成立的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心血管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将不仅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学术交流搭建新的平台,更对促进心血管领域的学术发展、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黄铮指出,心血管病诊治领域近几年发展非常快。以前,瓣膜病如心瓣膜、二尖瓣膜、主动脉瓣膜坏了,要通过传统的开胸手术进行瓣膜置换手术,就要先通过体外循环的方式让心脏暂停,切掉坏的瓣膜,置换成机械瓣或人工生物瓣后,再恢复病人的心跳。现在可以直接通过导管来进行瓣膜置换,不用开胸,不用心脏停跳和体外循环,只需要通过腿上的股动脉穿刺,把导管放入,瓣膜安装在支架上,通过导管释放,就能不开胸完成瓣膜置换。
心血管病防治,要提高疾病知晓率、就诊率、达标率
黄铮对记者表示,心血管病最基础的防治,首先要普及相关知识,提高疾病知晓率、就诊率、达标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 三高 " 病人越来越多,但很多人因为刚开始没有明显症状或不重视体检而对患病不自知,疾病知晓率也很低。得病后,有的人也不重视。例如高血压病人直到血压很高、出现症状甚至中风后才就医,导致预后不佳。接受治疗后,还面临达标率的问题,即有没有真正控制好疾病。疾病治疗不能单靠医生或护士,需要病人、家属、医生、社区整体配合。
说到预防,黄铮指出,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很多,年龄是不可改变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会增长。但是,如果有意识地去防护,做一些有益生活习惯的调整,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例如,坚持低盐饮食,吃得太咸容易引起血压增高;坚持低脂饮食,吃得很油腻,高血脂无法代谢出去,容易在血管内膜上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斑块未必是很严重才有危害,突然不稳定、破裂就能引起心肌梗塞,导致猝死。
保持血管健康就是保持血管弹性,保持管腔通畅、血流好。他建议,应从生活方式调整,就是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戒烟限酒,多运动,还要注重心理健康。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