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09-21
江苏文脉大讲堂丨包平:一方水土生一方物产,江苏就是这么丰饶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一方水土生一方物产,

一方物产育一方人。

水网密布的江苏,

造就了江苏独特的物产。

今年 9 月 23 日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9 月 21 日,丰收节前夕,江苏文脉大讲堂第五讲 " 中国农民丰收节 " 特辑走进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人文研究中心负责人包平以《大地星辰:江苏物产的时空文脉》为题,从方志物产出发,用大数据解读了江苏的丰饶物产。

江苏文脉大讲堂第五讲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现代快报社、南京农业大学承办。

4800 万字 9224 条记载信息

几代学者接力《方志物产》

都说中国地大物博。那么,地有多大?物有多博?

包平说," 中国地大物博,并不是说说而已,我们的‘底气’来自于数据。"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的资料室里,藏着一摞摞的 " 红本子 ",这是该院的镇院之宝《方志物产》。" 经过努力,我们收集了自宋代以来(1949 年以前)载有物产信息的地方志 9224 种,累计 4800 万字,179 万条次,每条物产平均 27 个字的解释信息。"

包平介绍了《方志物产》的 " 三生三世 "。

1955 年,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前身、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以后,时任主任的万国鼎先生先后派出一百余人次前往国内 40 多个大中城市、100 多家文史单位,查阅和抄录了北宋熙宁九年 ( 1076 ) 至民国三十八年 ( 1949 ) 之间 7532 种地方志中的物产资料。

包平说,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工程,弥足珍贵。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曾先后两次来研究室查阅。

在《方志物产》的基础上,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当代农史学界的领军人物、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前院长王思明教授带领团队把《方志物产》进行了数字化,完成了从手抄本的图像扫描,到电子文本的人工转录与校对工作,为后续数据化、知识化、平台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 年开始,包平带领的团队,基于数字人文的方法,又对《方志物产》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分析与解读。" 我们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的办法,从这些海量的信息中将知识点标注和挖掘出来,并进行归纳、研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及社会网络分析等技术与方法,开展《方志物产》史料中物产分布与传播、物产名与人名之间等网络关系知识发掘与可视化呈现探索。"

包平说,这次讲座,既是对前两位为代表的两代学者的致敬,也是团队最新研究成果的一次发布。

一方水土生一方物产

江苏如此丰饶

" 繁体的‘蘇’是一个‘草’字头底下一个‘鱼’、一个‘禾’。" 包平从物产的角度,对江苏地名进行新解。

他介绍,《方志物产》收集的江苏物产总条目达 102245 条。其中,频次最高的分别是鱼和稻,而后是豆、瓜(蔬菜)、麦、桃、鸡、瓜(水果)、蟹等。

莼菜、鲈鱼、六十日稻、苜蓿、秋风糯 …… 这些物产中,每一种都有故事。

成语 " 莼鲈之思 ",就和江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晋书 · 张翰传》记载:" 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

而碧螺春的得名,和康熙有关。相传康熙帝南巡到苏州洞庭东山,江苏巡抚进奉当地名茶 " 吓煞人香 "。康熙看茶叶条索纤细,卷曲呈螺,茸毛遍体,银绿隐翠,于是,赐茶名 " 碧螺春 "。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在江苏,阳澄湖的大闸蟹,备受青睐。" 大闸蟹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小说家包天笑在《大闸蟹史考》中认为,可能和吃蟹的工具有关。" 包平介绍,中国人吃蟹的历史有 5000 多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层的发掘时发现,在先民食用的废弃物中,就有大量的蟹壳。

从江苏物产的演变中,也可以看到江苏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 茭白作为广受大众喜爱的蔬菜作物,它最初便是由六谷之一的粮食作物菰米转化而来。这两者本是同根的物种,由于水环境的变化导致了菰黑粉菌的寄生和滋长,菰米便转化成了茭白。"

而南京人都熟悉的苜蓿,原本在汉代是观赏花卉,唐代变成了马政牧草,到了宋代,文人和百姓把它作为食蔬,明清又变成牧草、食蔬、绿肥。

农业四大文明,

你知道几个?

" 王思明教授认为,中华农业文明给世界带来四大发明:稻作栽培、大豆生产、养蚕缫丝、种茶制茶。" 包平说,在物产方面,中国贡献斐然。据数据统计,在近一万年的农耕实践和农业文明演进中,人类选择培育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640 种作物,其中 136 种(约 1/5)源于中国。

中国给世界带来了物产,世界也给中国提供了很多物产。" 胡 "" 海 "" 番 "" 洋 " 都是世界带给中国的。胡,比如:胡椒、胡瓜;海,如:海棠;番,如番茄;洋,如洋葱,等等。

我们常说 " 天佑中华 ",为什么?包平表示,从中国与世界的大江大河的走势可以看到,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是东西走向的,而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是南北走向,从历史看来,东西走向的河流的自我防御的能力更强。" 独具的自然禀赋、智慧的生存理念、强大的更新完善能力,都是‘天佑中华’的原因。"

" 不管是人类有意而为,还是自然而然为。世界是一个共同体,大家是共同的命运,这些物产共同养育了地球上的人类。" 包平说,富饶物产犹如浩瀚银河中的美丽而闪烁的星辰,构成了农耕文明绵延不断的地力密码。

现代快报 + 记者 胡玉梅 宋经纬 王卫 白雁 刘静妍 张然 李艺蘅 李鸣 王子扬 / 文 顾炜 顾闻 储希豪 / 摄

(部分图由南京农业大学提供 编辑 吴嫣然)

相关标签

深度学习 江苏 南京农业大学 遗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