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09-21
江苏文脉大讲堂丨张乃格:江苏人用双手“刨”出鱼米之乡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福 " 字暗藏了古人怎样的幸福密码?

谚语 " 苏湖熟,天下足 ",因何而来?

今年 9 月 23 日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9 月 21 日,江苏文脉大讲堂第五讲 " 中国农民丰收节 " 特辑走进南京农业大学。《江苏文库 · 方志编》主编、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旧志整理中心主任张乃格以《双手 " 刨 " 出鱼米乡》为题,讲述了江苏这片土地厚重的耕作历史,解读江南农业的文化基因和发展脉络。

江苏文脉大讲堂第五讲 " 中国农民丰收节 " 特辑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现代快报社、南京农业大学承办。

富不富看家里粮垛

吃饱是 " 福 "

讲座开始之前,张乃格首先致敬了农民兄弟:" 此时此刻此地,在这里举行这样一场讲座,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再过两天就是中国农民丰收节了,在这里我先致敬全国的农民兄弟。"

以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引子,张乃格从 " 富 "" 福 " 说开去。古代看一个家庭富不富有,主要就是看粮垛大不大。《三国志》里就写到,周瑜向鲁肃借粮。鲁肃是个财主,家里有三垛粮,每一个粮垛都很大,随便挑。

" 福 " 字怎么写?这个字在甲骨文里没有,在篆字里有两种写法,一种写法是 " 富 " 字去掉宝盖头—— " 畐 ";另一种是上面再多一点—— " 畗 "。张乃格说,根据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徐复先生的研究," 畗 " 是个象形会意字,一点一横像斗笠,下面的 " 口 " 就是人脸," 田 " 外边的框是人的肚子,中间的 " 十 " 是指示符号,代表肚子里有货。古人认为,肚子吃饱了就是福气。

土地 " 下下等 "

江南一开始并不富庶

在人们的印象中,江南一直是富庶之地。但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早期,江苏的条件是很差的,是 " 输在起跑线上 " 的。张乃格表示,江苏水网密布,江河湖海汇聚,在生产手段落后、水利设施不具备的条件下,水曾是一大公害。

他从文献的角度举例道,《尚书 · 禹贡》记载:淮海惟扬州,…… 厥土惟涂泥,…… 厥田惟下下。" 什么意思呢?当时把全国的土地按照肥沃程度分成九等,江苏地区是‘下下等’,土地是‘涂泥’。古代,‘土’是指干土,‘泥’是有水的土,‘涂泥’就是靠近滩涂地方的泥,含水量很大,不适宜农作物生长。"

" 农业生产要靠气候、水等自然条件,还得靠人力。而当时的江苏人口密度不大,甚至是稀少。" 张乃格说,《史记 · 货殖列传》记载:"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 少到什么程度呢?根据人口学家推算,春秋战国时期,江苏的人口大约是 100 万,相当于现在的 1/80。

《汉书 · 地理志》还记载:" 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 吴粤 ",就是 " 吴越 "。也就是说,江苏一带的古人,断发文身,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不是很精细,容易拔剑相斗。" 这和现在大家印象里细腻温婉的江南,完全不一样。"

人和技术都有了

" 刨 " 出一个鱼米乡

从 " 输在起跑线 ",到后来的鱼米之乡,江苏经历了一千多年。持续不断地开发,使得江苏的粮食生产变得可观。张乃格表示,从东汉后期、三国开始,这一时期吴国的首都确立在南京,其后一直到五代、宋,江苏所在的这块土地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东晋时期,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其中相当一部分迁到了江苏。据江苏相关的人口志记载,当时外来人口占本地人口的比重相当大。侨置郡县能反映人口南迁," 江苏的侨置郡县很多,镇江当时叫南徐州,从徐州迁到镇江,在古代来说,这个距离非常远。" 六朝时南徐州一带侨寓的人口约有 22 万,而当地的土著居民也不过 20 万。

北方人口的到来,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 一般来说,从北方南迁过来的都不是穷人,因为穷人没有能力跑这么远,所以当时过来的人都是素质比较高的,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耕文化。" 人来多了还要争地," 跑到山脚下、山上去开发,渐渐开发出了更多土地。"

从吴国到东晋以及宋、齐、梁、陈,一直把首都建在南京,以南京为中心的江苏地区,成为南中国的政治中心,经济社会发展很好。但也有弊端," 朝廷有这么多人、这么多军队要养,负担都在农民头上,生产更多粮食,迫使江苏人不得不精耕细作。"

从 " 苏常熟,天下足 "

到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到了唐末五代,江苏逐渐成为一片富饶之地。

唐朝时,诗人白居易曾经当过苏州知州,他说," 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为最大。"

《新唐书 · 权德舆传》记载:" 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南宋时期,田园诗人范成大在《秋日田园杂兴》写了江南的丰收场景。" 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

明代漕粮岁额显示各个地方向中央缴纳的漕粮,足以说明江苏地区的富庶——浙江省 63 万石;湖广省,相当于现在的湖南湖北两个省,是 25 万石;而苏州府一个府是 69.7 万石;松江府,当时也属于江苏,是 23.3 万石;庐州府,也就是现在合肥,只有 1 万石。史料记载,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正漕,江苏岁漕京师 176.3 万石,存留 32.3 万石,占全国漕运总数的 25.07%。

" 到了这个时候,‘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形成。" 张乃格表示,苏州人范成大在《吴郡志》里写道:" 苏湖熟,天下足。" 几乎与他同时,陆游在《常州奔牛闸记》里也提到:" 苏常熟,天下足。"" ‘苏湖熟’和‘苏常熟’,虽然一字之差,但到底是哪个在先?我觉得,有可能是‘苏常熟’在先。" 张乃格表示,常熟这个地名起于南朝,大约公元 540 多年,而记载 " 苏湖熟,天下足 " 的《吴郡志》成书于 1192 年," 这个时间,跟常熟的 540 多年相差太多了,所以有可能是‘苏常熟’这种叫法在前。"

江苏的繁华,不仅体现在粮食上,还反映在工商业和城市发展方面。隋代时,就有 " 扬一益二 " 的说法,从城市工商业发展程度来看,扬州第一,益州,也就是现在的成都第二。至此,江南已从侧重体现粮食生产水平的 " 苏常熟,天下足 ",演变为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现代快报 + 记者 胡玉梅 宋经纬 王卫 白雁 刘静妍 张然 李艺蘅 李鸣 王子扬 / 文 顾炜 顾闻 储希豪 / 摄

(编辑 吴嫣然)

相关标签

江南 江苏 讲座 南京农业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