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2-09-23
一轮明月照古今:贵州省博物馆,那些与月亮相关的文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日前,根据贵阳市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省市各文博场馆暂时关闭。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我们携手贵州省博物馆推出一期馆藏文物鉴赏,足不出户 " 听 " 文物背后的故事,了解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让文物 " 活起来 "。今天介绍几个和月亮相关的馆藏文物,话一轮明月照今古。

禹之鼎摹周文矩祭月图轴:挚画一家子祭月庆月场景

禹之鼎摹周文矩祭月图轴

禹之鼎摹周文矩祭月图轴临摹于清康熙 38 年,1957 年省博物馆从贵阳市民手中征集而来。该画作质地绢,是一幅设色工笔人物画,堂幅。画面绘十六人,方桌一张,排满瓜果贡品,香炉一只,内燃熊熊之火。顶部绘团团明月高照,妇女九人,六人抬头望月,三人手捧烛台,祭品置于桌旁。童子五人,二人在炉前,二人随一端袍之男子侧站,衣着均为明以前装束。此图似挚画了一家子中秋节祭月场景。

画作右上角隶书题字 " 庆月帖 " 三字,款写 " 巳卯中秋前 摹周文矩祭月图 呈宛平相国大人广陵后学禹之鼎 ",可见这是一幅后人禹之鼎临摹前人周文矩的画作。

据画史记载,周文矩,五代南唐画家,江苏人。擅画人物、车马、屋木、山川,人物画用笔颇有特色,带颤动多屈曲,被称为 " 战笔描 "。流传至今的作品《重屏会棋图》卷、《宫中图》卷、《琉璃堂人物图》卷虽均属后世摹本,但都反映了他的风格面貌。周文矩善于深入观察和体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把握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因此,塑造出来的人物各不相同,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重屏会棋图》(宋摹本),画中刻画李中主端然而坐,凝神观看其兄弟下围棋的情景,显示出一种思考的仪态,十分生动。

禹之鼎是清代康熙年间著名画家,入京供奉内廷后,誉满京师。本籍扬州府兴化县人,后寄籍江都,因扬州、江都古称广陵,故自署常称 " 广陵 " 人。初师蓝瑛,后取法宋元诸家,转益各师,精于临摹,功底扎实,擅长山水、人物、花鸟、走兽、人物,尤以肖像著称。肖像画名重一时,形象逼真,生动传神,有《骑牛南还图》、《放鹇图》、《王原祁艺菊图》等传世。

可惜在画史中,并没有《禹之鼎摹周文矩祭月图轴》的相关记载,对于这幅省博物馆馆藏画作,期待相关专家的深入研究。

犀牛望月铜镜:回望千年的美好期许

犀牛望月铜镜

犀牛望月铜镜是一件来自宋朝的国家三级文物,距今已有千年历史。1959 年由上海文物仓库拨交贵州省博物馆收藏。该文物质地黄铜,圆形,葵花边沿,祥云缘半圆钮。正面祥云雾云满天,一头牛昂头侧视,仰望天上月亮;镜背花纹则不清。

铜镜,是古代用铜制作的镜子,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郭学雷《" 犀牛望月 " 镜小考》一文提到:" 犀牛望月这一图案几乎包含了宋金时期人们对科举、征战、出行、健康、经商等所有美好期许,因而此类纹饰在当时甚为流行。"

" 犀牛望月 " 是一个成语,出自《关尹子 · 五鉴》:" 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意思是,犀牛的角是弯曲的,且长在眼睛前部,视线受到角的影响,看到的月亮也是弯的。常常比喻见到的事物不全面。而做宾语时,形容长久盼望。

在民间流传更广泛的寓意则为翘首企盼幸福生活。据华声在线报道," 犀牛望月 " 之所以成为宋金时期颇为流行的吉祥寓意题材,应与当时社会普遍风行的人们祈求长寿、福禄、科举、财富的美好愿望有关。选择 " 犀牛望月 " 装饰铜镜,更被人们用来表达 " 心有灵犀一点通 " 的爱情境界。

侗族月饼模具:" 黔式月饼 " 自成一派

侗族月饼模具

侗族月饼模具是省博物馆于 2011 年从黔东南台江县施洞征集而来,为清代文物。该模具为木质,长瓢状,面上印有大小两块圆形花纹模子,内刻有装饰花纹,体现了侗族的雕刻艺术。

据省博资料,此文物流行于天柱地区,是汉文化进入当地的实物见证,同时也是清水江林木贸易的重要物证。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寨蒿镇,有一种月饼被称为麻饼,作坊里沿用传统的柴火、木炭烘烤,选用本地食材,手工制作出的麻饼酥香可口,可咸可甜。

谈到贵州各地少数民族的月饼,民俗学专家、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龚德全教授认为,它不同于京式、广式、苏式、潮式、台式等流派月饼,可谓 " 自成一派 "。其特色在于馅料采用火腿,香味浓郁,甜中带咸,咸甜搭配适中,可统称为 " 黔式月饼 "。龚德全教授特别指出,虽然各地区、各民族月饼在形式、口味、风格上会有不同,但是不同流派的月饼所内蕴的爱团圆、重亲情的文化传统却是一致的。费孝通先生曾提出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这也体现在月饼文化形态的表现上。

六管小芦笙:苗族男女 " 跳月 " 结缘

六管小芦笙

六管小芦笙是省博物馆在 1950 年从黔东南州凯里炉山镇征集而来,质地竹木。其由竹木合制,用六根参差不齐的竹管合成束状,每管均有一个按孔;竹管末端抻入椽木筒内;木筒前粗后细,前方后圆;方筒部分缠有四道皮箍。此件型制在芦笙中为短小型。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盛会时所用。文献记载其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对芦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 " 跳月 " 时演奏芦笙的情景作了具体的描绘:"(男)执芦笙 …… 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

对于 " 跳月 " 习俗,龚德全教授介绍说,贵州苗族每逢中秋之夜一直延续着 " 跳月 " 习俗,这一习俗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礼记》有云:祭日于东,祭月于西。远古时期的氏族男女们每逢月圆之夜都要集会于广场,举行歌舞庆典,这就是 " 跳月 "。而今苗族群众于中秋明月夜,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 " 跳月 " 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犹如皎洁的月光,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 " 芦笙之乡 " 的称誉。2006 年 5 月,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和芦笙舞经国务院批准,均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由贵州省博物馆提供)

刘辉

编辑 王欣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