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2-09-24
广州诗词之夜第五讲:从《诗经》找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源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快报讯 闻一多先生有言:"《诗经》是中国有文化以来的第一本教科书 , 而且最初是唯一的教科书。" 这第一本 " 教科书 ",究竟是如何塑造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呢?现代人又应该怎样阅读《诗经》呢?9 月 23 日晚,由广州市文联、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主办的 " 广州诗词之夜 " 系列讲座第五讲在广州购书中心开讲。特邀嘉宾、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洲聚焦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诗经》,为读者呈现了一堂精彩生动的讲座。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经过五百多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最后在公元前 6 世纪编定成书,距今已有 2600 多年,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张洲介绍,《诗经》原名《诗》, 或称 " 诗三百 ",在历代的接受与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诗的经典化。在周代,《诗》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到了春秋时期,在孔子的总结和提倡下,《诗》的功用增加,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及至汉代,"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诗》也因此正式称为《诗经》,作为常法,奉为经典。

"《诗经》具有极高的文学和艺术地位,如果说《诗经》需要标注关键词,那么源头和音乐性就是它重要的关键词。"《诗经》与楚辞共同形成我国文学的两个源头。张洲认为,阅读《诗经》,首先应从文学的角度去诵读,欣赏其韵律之美、表现之美及音乐之美。

通过阅读《诗经》,可以培养审美的能力。张洲呼吁,在面对社会的普及教育中,应该重点传播审美,提升人们对美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美育能让人变得更加通透轻盈,因为追求大美,人们既有力量扎根大地,也有力量飞跃星空。

从《诗经》找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源头

《诗经》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基因,是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学之源。张洲提出,现代人读《诗经》,最重要的是从其思想中汲取精神养料,找出隐藏于文本、修辞、审美之内的文化内核,找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源头。

于个人而言,《诗经》体现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塑造了砥砺奋进、刚健有为,自立自强、修养德行的精神面貌;于社会而言,《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 被后人概括为 " 风雅 " 精神 , 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于国家而言,《诗经》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之切和爱国之情;于自然而言,《诗经》中农事诗篇所表达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 " 天人合一 " 观念的根源,隐含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对天地万物的尊重和敬畏的哲学思想。

" 当时代的交接棒递到了我们手中,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是文化的担当者、创造者、传承者,基于热爱,始于了解,乐于其中,思于传承,把诗歌中的真善美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讲座的最后,张洲以诗意的结语,赢得了现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通讯员 杨乐娟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