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毛泽东曾感慨说:" 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这个 " 二局 " 说的是红军时期的中革军委二局,一支以 " 破译三杰 " 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为主力的鲜为人知的秘密力量。他们利用早期无线通讯技术侦收的敌台信号,几乎成功破译了国民党军的所有密码情报。
作家庞贝的长篇小说《乌江引》,以大量解密档案及 " 破译三杰 " 后人提供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在客观史实基础上辅以文学想象,书写了这段长征中的传奇历史。9 月 25 日,题为 " 非虚构,但是小说 " 的《乌江引》分享活动在南京锦创书城举办。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和《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还有作者庞贝与读者一起,深度探讨这部作品的文体创新意义,并从 " 非虚构小说 " 的美学概念上阐发此作的原创价值和启示。
△左起何同彬、庞贝、何平
十多年来,国内的 " 非虚构写作 " 已成热潮,而相关评论亦有渐成显学之势。" 非虚构 "(nonfiction)是一个从西方引进的新概念,然而与源自美国 " 新新闻主义 " 的非虚构概念不同,中国文学界倡导 " 非虚构写作 " 原本旨在以非虚构元素为疏离现实的文学创作注入某种真实性活力,而事实上,当我们的 " 非虚构写作 " 在涵盖报告文学、纪实小说、写实散文、人物传记、口述实录乃至某些社会学和人类学专业著作,更甚至在囊括全媒体时代几无门槛的 " 全民写作 " 和 " 素人写作 " 之后,尽管也出现了一些可圈可点的非虚构类创作成果,但却并未实现 " 拯救虚构小说 " 的初衷,很多 " 非虚构写作 " 因技术性和文学性缺失而未能有效地抵达应有的审美境地,而这个概念本身也在不断扩张的外延中损耗和消解其应有的意义。
好的文学一定要有开拓边界的能力。" 非虚构小说 " 看似是一个矛盾的词组,而其首创者美国作家杜鲁门 · 卡波特早在 1966 年便以一部《冷血》昭示这类小说的存在。在此之后的 1968 年,美国作家诺曼 · 梅勒又以《夜幕下的大军》再度彰显这种文体的魅力。从文学创新的意义上来说,《冷血》和《夜幕下的大军》无疑都是 " 非虚构小说 " 的典范之作,也是长篇小说的不朽杰作。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我们以文学的名义倡导 " 非虚构写作 " 这个过于宽泛的概念并由此形成了热闹而芜杂的写作局面,但真正具有文学生命力的 " 非虚构小说 " 力作在哪里?
△《乌江引》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
《乌江引》再现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密码情报战,是长征密电的全新解密。惊天动地事,隐姓埋名人。这样一个虚构空间很小的特殊题材,作者却以纯文学的方式构建了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小说文本。《乌江引》在结构上分为《速写》和《侧影》两部分,前者是军委二局匿名者的战地笔记,后者是今人对这段秘史的艰难寻访,其中占小说长度四分之三的《速写》是小说的主体内容。阅读这部小说,读者不难看出书中缜密而繁琐的考证之功,不太夸张地说,每一段落甚至每一句话都必须准确无误地贴合历史。
△庞贝
" 这部作品年初由《人民文学》杂志首发之后,《当代长篇小说选刊》和《长篇小说选刊》又相继全文转载,对于一部长篇小说来说,两个选刊都转发,这该是少有的特例吧。" 庞贝谈到,虽然拥有大量文献资料是创作这部作品的基础,不过从构思之初就没有想过写一部 " 非虚构 "。他放弃了比较容易的写作方式,力求让作品也能呈现文学的高品质。所以,如何做到尊重历史和兼具文学性的关系的平衡,找到一种最适合这部小说的写作形式,是他花了长久的力气去思考的。" 的确,这就是一部长篇小说。《乌江引》虽然是有巨量的非虚构史实,但我不想使用这个‘非虚构标签’。若是硬要谈及其非虚构元素,我更愿意使用‘越界者’卡波特的定义:非虚构小说,nonfiction novel。"
英美文学专业出身的庞贝曾以长篇小说《无尽藏》决选入围茅盾文学奖并获《亚洲周刊》年度全球十大中文小说等荣誉,而《无尽藏》的故事背景就是南唐时期的南京。从《无尽藏》到《乌江引》,虽是题材迥异,但却都是作者对历史的某种还原。《乌江引》不仅还原长征情报战的历史现场,也成功还原了这部史诗的语言现场。《乌江引》呈现给读者的是当年中革军委二局的情报战传奇,而军委二局副局长钱壮飞的当年的隐蔽战场就是在南京。
△何平
基于对 " 非虚构写作 " 现象的长期关注和深度研究,何平认为当今中国的 " 非虚构写作 " 已成一个概念失效的 " 大筐 ",但 " 非虚构小说 " 其实是应有特别的审美门槛和文学门槛。何平前几年曾主持颇有影响力的 " 中国非虚构与非虚构中国 " 工作坊,他希望在概念定义上做一些切割和剥离,去除大量并不高级的甚至可以说是文字垃圾的 " 非虚构写作 "。" 文学性的和审美性的非虚构写作应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乌江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虚构小说’的样本。《乌江引》呈现出 20 世纪中国革命的技术含量,而从《无尽藏》到《乌江引》,庞贝的历史小说也都有小说创作的技术含量,尤其是作品的迷宫式结构方面。" 何平进一步阐释说,"《乌江引》的第二部《侧影》让读者感到受到了一个有关家族血脉和个体记忆的动人主题,而从文本结构上来看,现代人的追寻之旅又与第一部的战地《速写》构成一种特别有意义的对话关系,这个打捞记忆碎片和寻找真相的过程在阅读中间不断地敞开,这个小说文本便得以不断地敞开,不断地生长。"
△何同彬
" 我们今天讨论的这样一个现象级的文本,也因为多年来写长征题材的作品并不算少,但值得拿出来从叙事文本意义上探讨的并不多。因此说,《乌江引》对于重大历史题材的创新性写作,也有其特别的启示。" 何同彬在与读者分享阅读感受时说,《乌江引》是一个融合了虚构、非虚构和多重叙事形式的复合型文本,从作品的目录即可看出作者这种独具匠心的难度很大的创新性。" 我读第一部《速写》时,无法判定这个小说的叙事走向,因为这一部分节奏特别快,文本密度特别大,而它又不是一个完全线性的线索,它里面有大量的插叙、补叙、倒叙,及至第二部《侧影》,顿有豁然开朗之感。突然间,作者在形式创新上的诸般努力便呈现出来了。他是以虚构的手法来唤醒我们的记忆,这是一般非虚构手法难以达到的。要将百年中国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浓缩的这样一个不算很长的文本中,你就必须在文本形式上立得住,而《乌江引》便是以《速写》与《侧影》这种复调式构成,使得作品在非虚构质地中实现虚构性的想象,这是一般性的纪实作品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活动现场
" 在写作第一部分的时候,对我来说材料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庞贝说。比如书中写到了 " 飞夺泸定桥 ",他搜集和阅读了诸多记录这一事件的文字资料,包括当事人的回忆以及学者的书写,发现一些史料是互相矛盾的,比如泸定桥上的铁链是不是 13 根,不同的资料记录就有差异。此时要做的工作就是从各类说法中进行考证,找出最接近史实的说法。他坦言现在有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喜欢 " 史诗 "" 多卷本 ",越长越好,恨不得要做到上百万字,这看上去是写作问题,实际上是文学生态的问题," 为了保证文本的纯度,我不会刻意追求长度,否则我现在分分钟多出 20 万字也是完全没问题的。"
(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编辑 周冬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