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广州城,各个时期的老建筑散若星辰般遍布城中,其中有一些,在时代的滚滚车轮中引入了文艺范儿的咖啡馆,将老建筑的历史厚重与咖啡文化的时尚链接起来,营造出别样风味。日常或假日,置身这些百年建筑叹一杯文艺的啡,感受光与影的悸动,相当曼妙。
■新快报记者 陈斌 文 / 图
01
青云书院里 " 拙见 "
城市中轴线也为它改道
正午的阳光打下来,让这座伫立在十字路口上的岭南宗祠建筑很是抢眼,门口两头看上去虎里虎气萌萌哒的神兽 " 恪尽职守 " 地蹲踞两旁,马路上车水马龙,时代的脚步和时间的印记似乎都在两只神兽的凝视中匆匆而过 ……
门楣上 " 先贤千乘侯祠 " 几个大字点明了主题,广州市人民政府挂牌的 " 青云书院 " 牌匾也展示了这里 "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的地位。
广州城市中轴线有三条,一是现在的新中轴,另外两条一是从越秀山镇海楼到北京路再到天字码头,这条中轴线应该是历史最长的,延续了两千多年;二是从越秀山中山纪念碑到中山纪念堂到广州市政府再到海珠桥,但这条中轴线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曲折的,中间拐的那个 " 弯儿 " 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青云书院。
青云书院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即 1699 年,是当时广州府、肇庆府梁姓宗族合资建造的合族祠,供梁氏宗族子弟学子到广州应试、诉讼或缴税等事宜时作落脚地。因梁姓九世先祖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宋朝时曾封 " 千乘侯 ",故也被称为 " 千乘侯祠 ",清朝后期朝廷禁止合族宗祠,遂改名青云书院。
1774 年即清乾隆三十九年进行改扩建,清同治五年即 1866 年也有一次扩建,增修了西斋(昌后堂),改扩建之后的青云书院为广三路,三间三进,青砖墙、硬山顶、灰塑博古脊,在当年算面积比较大的宗祠书院,民国初期著名的经济家梁士诒曾在此短暂求学。
民国七年即 1918 年,当时的广州致力市政建设,加快市区马路拓宽,规划新建维新路即今 " 起义路 ",规划线路是穿越前顷书院和隔壁的青云书院直通珠江边,梁士诒和梁启超共同力保,梁士诒更提出 " 求通不求直 " 的规划方案,被得以采纳。
民国九年即 1920 年,青云书院被拆毁了包括西斋昌后堂三大座在内将近一半面积的建筑,所以如今人们见到的仅是历史上青云书院的中座建筑。
坐落于广州市越秀区惠福东路 389 号的青云书院,院落中有着名为 " 拙见 " 的咖啡馆,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座 300 多年的建筑空间洋溢出新与旧、历史与时尚之间的跨越与碰撞。
■阳光洒在青云书院的院子里,这座 300 多年的建筑空间洋溢出新与旧、历史与时尚之间的跨越与碰撞。
他们的 " 镇店咖啡 " 便是 " 拙见 1699",一款用盖碗盛着的咖啡;名为 " 正青春 " 的则是用顺德非遗水牛奶做的拿铁,一杯 " 心安之处 " 是加了肉桂粉的拿铁,也很有仪式感地盛在仿木容器中," 文艺 " 你一下午的时光。
■青云书院 " 拙见 " 咖啡馆的加了肉桂粉的拿铁 " 心安之处 " 很有仪式感地盛在仿木容器中。
在 2236 年历史的广州城里,坐在有 323 年历史的建筑空间,喝一杯啡,随口与店员小美眉闲聊几句,却得知原来,门口那两头神兽,是陕西贾平凹艺术馆馈赠给青云书院的狮虎麒麟兽呐!那凸出的眼球、宽大而丰满的鼻子以及那龇在外面的一颗智齿,让这神兽威严中不失憨厚,支持多角度拍照创作。
■门口那两头神兽是陕西贾平凹艺术馆馈赠给青云书院的狮虎麒麟兽。
青云书院 · 拙见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惠福东路 389 号
02
沙面岛上 " 来回 "
老房子飘出咖啡香
广州最好的季节里,光影跳动下的老房子飘出的咖啡香让人神迷,那人来人往、潮来潮去,旧广州的沙面与新时代秋天里的沙面,是否有什么不同?
■ 160 年历史的老建筑里,总有一杯咖啡的香适合你。
以 " 保存最为完整的、总体以英式与法式为主的西方古典建筑群 " 而被核定为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的广州沙面,建筑多为 19 世纪末建造,有领事馆类建筑,也有教堂、学校等文化建筑,还有银行、洋行等商务办公建筑,如今,沙面大街 39-41 号成为潮牌咖啡 " 来回 " 的新一分店。
沙面大街 39-41 号这栋建筑最初的身份是沙宣洋行,建筑风格属典型西方新古典主义,外立面是清晰的 " 三段式 ",底层外墙以粗面石砌筑,建筑中部用通层巨柱式外廊构建,廊柱上方两个相连的圆形涡卷类似古希腊爱奥尼克式柱,建筑檐口的线脚与装饰带遵循古典样式,层次分明,精巧美观。
在历史的潮流中,这栋建筑的内外是否还经历过不同主人的更改不得而知," 来回 " 咖啡花费一年半时间,抽丝剥茧如破案般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建筑原貌。
但谁都知道,在原始资料不清晰已遗失的前提下谈 " 恢复建筑原貌 " 无异于空谈,更何况还存在有 " 公共空间使用 " 的 " 模糊地带 ",沙面建筑中很多因人口众多、居住空间需求大,居民日常上演现实中 " 七十二家房客 " 的挤逼与混乱," 来回 " 咖啡创始人邓梓杨及团队成员谈及 " 修复 " 过程时都是同样表情:大部分时间奔波在与各方沟通协调的路上。
■沙面大街 39-41 号这栋建筑最初的身份是沙宣洋行,建筑风格属典型西方新古典主义。
所以如今开门迎客的 " 来回 " 咖啡,也许并不是百分之百地还原了这栋建筑的原貌,但邓梓杨认为,建筑终究是功能性的空间,空间是需要有人的,人们在空间里相遇,在空间中感受,也在空间中留下 ……
来回咖啡(沙面店)占据了这栋楼的一二两层空间,二层以上依然有居民居住。
从那充满了历史味道的楼梯走上二楼,区域被分隔成两部分,楼梯左手边的空间大一些,座位也多一些,还保留了一个观景小阳台;右边的空间略窄一些,同样是一桌配二椅的布置,可以随时灵活组合搭配,一个人、两个人或多个人,在这间 160 年历史的老建筑里,总有一杯咖啡的香适合你。
■想拍摄大片,楼梯是最能出片的地方。
如果想拍摄大片,楼梯是最能出片的地方,下午三四点之后,光影柔和下来,如若给人物造像镶嵌上一层柔媚的光边,质感非常。
来回咖啡(沙面店)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大街 39-41 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