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哈尔滨日报记者 申志远 于秋莹 文 / 摄
由省图书馆推出的《唱片的时代回想——文化艺术藏品展》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前来 " 打卡 "。自唱片诞生至今,中国的唱片事业历尽百年历史风云,始终与时俱进。此次展览通过九个篇章,用藏品实物真实记录了中国百年唱片事业的发展历程。
哈尔滨日报记者独家专访全部展品的提供者、收藏家徐世铭。收藏家徐世铭曾从事我省新闻及对外传播工作,为我省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次展览他拿出了 300 多件唱片制品及相关文本,代表了不同时代的物质介质留存的中国声音的音响记忆。
唱片的诞生以及在中国的发展
1877 年 11 月 ( 光绪 3 年 ) 美国人爱迪生研制成留声机并成功地在留声机上记录、播出声音。1888 年(光绪 14 年)德国商人伯林纳发明了蝶式唱片,1897 年英商 " 谋得利 " 洋行,最先将圆柱形蜡筒唱片引进上海。20 世纪初法国人乐邦生在上海收费播放 2 分 38 秒长的《洋人大笑》唱片,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直到今天,人们都把《洋人大笑》作为传入中国的第一代唱片。
此后,洋商开始在上海生产唱片,当时采取在中国录音后送国外制作,然后运回中国销售的办法,在此期间大量生产唱片。1904 年(光绪 30 年)胜利唱片公司灌制艺人孙菊仙等人演唱的京剧《捉放曹》唱片,被看做是中国唱片事业开始起步的象征。1917 年,孙中山先生邀请日本人在上海虹口大连路合资创办大中华唱片厂,1927 年改由中国人自立经营,使 " 大中华 " 成为第一家真正的中国唱片厂。
自从 1877 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中国的有识之士发现留声机和唱片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而且在保存民族文化、语言教育、开展救亡图存运动等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到上世纪 30 年代初,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家唱片公司美国胜利和英国百代都在上海建立了唱片工厂,与本土品牌的大中华唱片一起,三家工厂 1932 年的唱片产能达到 540 万张。上世纪 30 年代,百代公司发行周璇演唱的歌曲,梅兰芳的京剧唱片风靡一时。当时,哈尔滨中央大街有家里拉唱片公司,专门销售西洋音乐和交响乐。
抗战期间,我国唱片业出版了大量的抗日歌曲唱片,第一版《义勇军进行曲》唱片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在 1935 年由百代公司发行,1941 年,美国歌手保罗 · 罗伯逊分别用汉语、英语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以支持中国抗日,当时出版的唱片的封面上还有宋庆龄撰写的序言。哈尔滨当时的民间抗日音乐团体——哈尔滨口琴社的成员就是通过唱片传播进步曲目。
1949 年 5 月 29 日,上海市军管会接收了大中华唱片厂。同年 6 月 3 日,唱片厂录制了包括《解放区的天》《军队向前进》及《向人民解放军致敬》等革命歌曲,这是新中国生产发行的第一批唱片。1951 年 1 月,大中华唱片厂正式改名为人民唱片厂。1952 年,人民唱片厂灌制了第一张唱片唱片《我们要和时间赛跑》。1955 年 1 月,上海人民唱片厂正式更名为中国唱片厂,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唱片生产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唱片公司唱片封套图标为人民唱片,新的唱片牌号定为 " 中华唱片 "," 天安门 " 与 " 华表 " 为新的商标图案。1958 年中国唱片厂自主生产的第一张黑胶密纹唱片《黄河大合唱》。1982 年,国家成立中国唱片总公司。
唱片成了见证时代的 " 古董 "
直至今天,中国的唱片事业一直与时俱进,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服务。从黑胶到薄膜,从单声道粗纹唱片到立体声密文唱片,从盒式录音带到 CD 光盘,从 VCD 到 DVD,从存储硬盘到数字平台 ...... 这些不同时代的物质介质留存的中国艺术音响记忆,真实记录了中国百年唱片事业发展历程。
1954 年起,出版的唱片标牌分别为 " 人民唱片 "" 红唱片 "" 中华唱片 " 三种,此时的唱片是 78 转的粗纹唱片,平均每年生产 215.5 万张。1958 年,密纹唱片的试制成功,投入生产,密纹唱片容纳节目时间长,音质优美,为出版更多的文艺节目创造了条件。1972 年淘汰了粗纹唱片。 薄膜唱片的研制工作在 1968 年取得成功,为我国增添了一个新的唱片品种。
1979 年初广东省太平洋影音公司的成立,打破了中国唱片一社 " 独步天下 " 的局面。与此同时,太平洋还是中国第一家拥有盒带生产线的厂家,随着 1979 年和 1980 年太平洋和中唱盒带生产线先后投产,我国的唱片市场就开始更新换代。密纹唱片、薄膜唱片等平面唱片逐步推出主流产品市场,以盒带、录像带为主 " 音像时代 " 开启了。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主宰了中国唱片市场 80 余年的四种平面唱片 ( 粗纹、密纹、薄膜和立体声大密纹唱片 ) 均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盒带和光盘系列。新千年后,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对于传统唱片业、音像业都是巨大的冲击。中国唱片总公司虽然存在,但 " 中国唱片 " 真正发挥作用的时代已经过去。
从录音盒带、CD、VCD、DVD ,到现在手机蓝牙的大众化,人们了解中国声音的方式在技术的引领下,发生巨大变化,唱片真的成了见证时代的古董。
藏些老唱片是情怀,更是聆听历史的声音
据徐世铭介绍:" 从 1949 年到 1985 年,我国平均每年出版各种唱片的数量达 1589.76 万张。"
歌唱家的个人专辑唱片是 " 中国唱片 " 中数量非常可观的一类,无论以美声、民族,还是上世纪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 " 通俗 " 唱法,几乎知名的歌唱家均出版过唱片专辑,郭兰英、王昆、郭颂、李谷一、朱逢博、胡松华、李双江、张权、郭淑珍、关牧村、朱明瑛、苏小明、程琳、远征、茅善玉、牟玄甫等为中国声乐发展留下了原始音响资料。
管弦乐、歌剧等较大型音乐作品、歌剧、舞剧在上世纪 50 年代—— 70 年代中有过较快的发展,在百姓音乐生活中受到特别的喜爱,比如歌剧《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等都先后灌制过唱片,歌剧《红珊瑚》《窦娥冤》《泪血樱花》,舞剧《鱼美人》《小刀会》以及后来的《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沂蒙颂》《草原儿女》等都有多次灌制的唱片。
改革开放时期,立体声唱片技术的成熟加速了交响乐作品的唱片灌制,出版了如张千一、谭盾、陈怡、瞿小松、叶小纲等一批青年作曲家的个人作品专辑。
唱片内容包罗万象,记录时代的脚步
中国唱片还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多种艺术形式和不同风格的节目,包括建国以来各时期创作和演出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节目,整理、改编或新编的历史题材节目,少数民族节目,各地区的民间节目,少儿节目,外国艺术团访华演出的节目和中外演员演出的外国节目等。此外,领导讲话、会议记录、曲艺戏剧、儿童音乐、电影录音剪辑,甚至广播体操、眼保健操、诗歌朗诵、民族器乐演奏等都曾被录制成唱片。后来,邓丽君的歌曲、台湾校园歌曲、港台电影电视剧歌曲,甚至《陈琳英语》《许国璋英语》《跟我学》《小喇叭》《星星火炬》《孙静修爷爷讲故事》《李燕杰讲演》等课程和有声故事也被录制成唱片,可以说,中国唱片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当时,哈尔滨中央大街有专门的唱片店,南岗的秋林公司、道外靖宇大街的向阳商店以及各区的收音机商店都有销售唱片和电唱机的专柜。1982 年,在奋斗路的报刊门市部门口,还有专门倒卖薄膜唱片的黄牛。1985 年开始,满大街都是销售卡式盒带的摊贩。
梳理中国唱片资料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这其只能怪还有一些辅助性文本史料,如历年来伴随唱片发行的乐谱、欣赏手册。如 1954 年出版的《人民唱片歌曲集》,1955 年至 1960 年出版的《唱片歌曲选》(1-14 辑)和《中国唱片歌曲选》《儿童唱片歌曲集》以及《中国唱片民间音乐选》(器乐内容)等。1978 年后,伴随着盒式录音带的盛行,又恢复出版了 20 余集《中国唱片盒带歌曲选》等。这些乐谱大多为中国唱片厂自行编辑,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和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乐谱大多为简谱,个别乐谱为简谱总谱,五线谱乐谱几乎很少见到。可以说,当年 " 中国唱片 " 出版的地位是全方位服务社会,使中国当代音乐的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唱片还出过各种形式的《国歌》《国际歌》《东方红》以及历年发行的全国广播体操音乐,都成为群众喜欢的代表性音乐。
1949 年 -1979 年这 30 年,是 " 中国唱片 " 从无到有,逐步辉煌的重要时刻,从 1980 年至今近 40 多年变化巨大,让唱片渐渐离开人们的视野,但 " 中国唱片 " 依然是我国唱片业的龙头老大。唱片及广播传送的音乐作品,都为这一时段中国人民的音乐生活提供了真实和丰厚的 " 精神产品 ",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的音乐风貌。
唱片中的时代回想,是历史的回望,更是时代的命题,人民的经历。徐世铭认为,唱片的百余年历史,正是党领导人民文艺的历史。" 唱片诉说着过去,也书写着未来。中国的声音以人民为创作导向,用唱片勾勒起每个市民的集体记忆,人性化讴歌党和国家走过的风雨历程,奏响今日青春中国的奋斗颂歌。" 徐世铭说。
编辑 于秋莹
值班主编 张跃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