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 2022-09-30
艺术| 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讲述广交发展历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快报讯 9 月 28 日,广州文艺市民空间 " 大师下午茶 "2022 年第五场活动在广州文艺市民特色空间(珠江钢琴创梦园)举办。活动邀请了广州交响乐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团联盟副主席、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陈擎分享自己的音乐故事,讲述广州交响乐团的发展历程。

陈擎出生于音乐世家,在父母的熏陶下,很早便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12 岁时,陈擎从小提琴改学双簧管,由此便与这种乐器结下了一生之缘。谈到自己的学生时代,陈擎说:" 我练琴是出了名的勤奋。除了上课就是练习,差不多每天都是这样。" 在他看来,天赋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日复一日的练习,仅靠着天赋本身无法造就卓越。同时,勤奋的练习离不开正确的方法。陈擎现场分享道:" ‘一万小时定律’很有道理,但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是在这一万多个小时中,要确保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

1992 年,陈擎加入广州交响乐团,次年便担任广州交响乐团双簧管声部首席,23 岁的他是当时全国专业交响乐团中最年轻的双簧管首席。今年是陈擎进入广交的第 30 个年头,在担任管理岗之后,他离开舞台长达八年。由于事务繁忙,加上没有舞台演出的驱动,陈擎中断了演奏的练习。直到疫情期间,他在家中和孩子一起练习时,再次感受到演奏的 " 魔力 "。于是,2020 年 9 月以后,他重新回到了舞台表演独奏。

广州交响乐团创建于 1957 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交响乐团之一,在中国乐坛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初到乐团时,陈擎最感触的是,乐团领导非常重视培养年轻人。他说:" 广交的氛围非常好,前辈们善于挖掘有才华的年轻人,也非常愿意给机会。这是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也和广州的城市气质不谋而合。"

当下,中国交响乐事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期,十余年来取得了从 " 接轨国际 " 到 " 对标国际 " 的飞跃式进步。对此,陈擎解释道," 接轨是指按照国际通行的艺术规律去发展;对标则指我们有自己的文化自信,能够与世界一流乐团保持同等水平。"

陈擎认为," 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通过交响乐团的制式和语汇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会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随后,他进一步介绍了中国音乐家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如作曲家叶小纲创作的《广东音乐组曲》,作品包含四首经典广东音乐改编的管弦乐《雨打芭蕉》《饿马摇铃》《平湖秋月》和《旱天雷》,充分展现出广东音乐的无穷魅力。

陈擎表示,当下用交响乐传播湾区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意义深远。与此同时,一个 " 对标国际 " 的交响乐团还要不懈致力于演奏水平的提升," 如果我们能够将世界名曲演绎或融合得非常成功,这也是在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采。" 陈擎说。

采写:新快报记者徐绍娜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