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
哈尔滨日报记者 封娇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73 周年,喜迎党的二十大," 十一 " 期间,中苏友好协会旧址纪念馆举行红色故事讲解活动,缅怀先烈、致敬英雄。
中苏友好协会旧址纪念馆馆长曲艳丽表示," 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我们的责任。希望这些红色故事能够让大家更加了解我们的城市,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 国旗引领前进道路,历史筑就红色基石。" 中苏友好协会旧址纪念馆讲解员卜洋洋、那猛深情讲述的红色故事,再现了李兆麟将军戎马半生,却惨遭特务暗杀的史实。
1945 年夏天,一群来自中国的军人,已经在靠近中苏边境的哈巴罗夫斯克境内,苦苦等待了 43 个月。8 月 9 日这一天,漫长的等待终于结束,他们高唱凯歌向着家乡的方向进军,目的地是 750 公里外的哈尔滨。262 天之后哈尔滨解放,1513 天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5 年 8 月 19 日,苏军进驻哈尔滨,8 月下旬,著名抗联将领李兆麟率部抵哈。
1910 年 11 月生于辽宁省辽阳县的李兆麟,原名李超兰。李兆麟从小聪慧,少年时曾在书箱上刻有运思出奇、横扫千军的豪言壮语作为振兴中华的座右铭。他用 14 年抗战、36 年辗转人生诠释了少年志向,幼年时的八个大字,日后成为这位东北抗联高级将领戎马半生、矢志抗敌的生平写照。
曾经的抗联将领,后来的外交骨干,走过了枪林弹雨,却上了特务暗杀的名单。1945 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东北抗联的部分骨干开始进驻哈尔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战后重建。李兆麟在十几年的戎马生涯后,有了新身份——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
1945 年 10 月,根据党的指示,李兆麟领导成立 " 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 "。成立之初正值我党我军机关撤出哈尔滨,国民党接收大员进入哈尔滨,当时的哈尔滨形势错综复杂,日伪残余势力、反动派特务活动猖獗。大胆公开共产党员身份的李兆麟,多次在公开场合宣传中共和平、民主团结的基本方针,同时揭露国民党搞假和平真内战、假民主真独裁的面目,让国民党当局很是恼火,向他寄去一封又一封恐吓信,李兆麟清楚这些死亡威胁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自己真正可能付出的代价。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统局在哈尔滨成立了 " 滨江组 " 专搞暗杀行动,共产党员遇害的情形时有发生,不过态度坚决的李兆麟不为所动。
多年后,女儿张卓亚还记得父亲接到恐吓信时的反应," 如果真遇上这事儿,要以我的血换哈尔滨人民不流血,那也是值得的!"
事实上,早在 1945 年 10 月,国民党就开始暗中组织刺杀李兆麟的行动,但均未成功。1945 年 12 月,急于拔出眼中钉的暗杀小组,甚至将体态相貌与李兆麟颇为相似的哈尔滨日报社总务部长李钧误杀。
1946 年 3 月 9 日,国民党松江省政府以商谈推选国大代表相关事宜为由,邀请李兆麟前往哈尔滨道里区水道街 9 号会面。接连受到威胁的李兆麟,清楚此行凶多吉少,可他毅然坚持赴约,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
李兆麟同志去后几小时,仍未归来。中苏友好协会当即派人去寻找,见该处门窗上锁,毫无声息。待至次日再至该处,将门打开,终在楼上一小屋之床下发现他的尸体。
消息传来,群情激愤。1946 年 3 月 24 日,数十万哈尔滨市民涌上街头,同声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虐行径,悼念这位为争取民主和平而牺牲的英雄。
陕甘宁边区广播亦在千里之外表达愤慨。" 法西斯反动派,不但破坏了国家的法纪、民族的正义,而且威胁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我们向全世界人民控诉,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的抗议。"
如今的水道街,人来人往,车流如织,是市民和游人观光的好去处。可这里发生过的故事,人民没有忘记。已经更名为 " 兆麟街 " 的它,向每一位路过的人提醒着,曾有一位 36 岁的共产党员,为了民主与和平,在这里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
编辑 封娇
值班主编 申志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