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2-09-30
漫画家黄尧 趣画花溪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黄尧创造的知名漫画人物 " 牛鼻子 "

人物介绍:黄尧,原名黄颂唐,祖籍浙江嘉善。知名学者,著名漫画家,创造了知名漫画人物 " 牛鼻子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漫画界与张乐平、丁聪齐名,是抗日救亡运动中的一杆巨笔。除漫画外,黄尧还创作了大量民俗画、山水画和书法作品,通过他幽默的画笔,中国儿童春夏秋冬四季的欢乐跃然纸上。

黄尧作品:《又酥又会破的 " 包子 "》

黄尧作品:《中秋节却用向日葵来祭月亮》

从 1942 年第一次来到贵阳,在整个抗战期间,黄尧加起来在贵阳待过半年时间,在重庆住五年多,在桂林住了一年半左右。但是在他留下的文章中,共有两篇专门写了贵阳的生活,而关于重庆和桂林只在有些文章中一笔带过。

抗战时期最丰产的画家

圆脸、圆鼻子、圆眼睛,黄尧笔下的 " 牛鼻子 " 与张乐平所绘的 " 三毛 "、叶浅予所绘的 " 王先生 " 共同构成中国漫画史的 3 个高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当代历史上星光璀璨的漫画时代在上海出现,黄尧是其中的佼佼者。1934 年,在上海《新闻报》任记者的他开始发表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 " 牛鼻子 " 系列漫画。

" 牛鼻子 " 是典型的中国式绅士,长袍、黑褂,脸是大圆圈,耳、眼、鼻并排成 5 个小圆圈,笔划精简却传神。" 牛鼻子 " 系列画包括早期的幽默童趣风格,抗战时期的诙谐嘲讽的批判系列,以及采集民生百态的民俗系列。

黄尧也是抗战时期作品最丰产的面家之一。他的作品《民族的吼声》,以一幅画一句口号的形式,控诉日寇的侵略罪行,疾呼民众起来奋战。黄尧为《义勇军进行曲》的每一句歌词配画,这是现今中国国歌的唯一漫画图解。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旅居东南亚的黄尧把艺术才情转向了书法和国画,创作了大量作品。他的作品既有东南亚民生百态,也有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说、民间神话、花鸟仕女和年画等。

在抗战大后方画风土人情

黄尧是抗日战争中期到贵阳来的著名漫画家之一。那个时期到贵州来的漫面家还有叶浅予、丰子恺等。叶浅予喜欢到贵阳外县进行采风,画了一些反映少数民族风情的漫画,黄尧则在贵阳的时间居多。

黄尧是一个很有趣的文化人。当时不过三十岁出头,圆脸上架着轻度的近视眼镜,不管天晴下雨,不论酷暑严冬,他总穿着一件风衣,一个塞满画具、画本的皮包从不离手,讲话时脸上总带着微笑。他是 " 下江人 ",却总是学着讲 " 贵阳话 "。

在贵阳居住一段时期后,黄尧对当时的抗战大后方重镇——贵阳产生了感情,于是每天走街串巷,东张西望地寻觅可以作画的素材。

对于贵阳,黄尧感慨地写道:" 一向过着流亡生活的我,偶然地来到了还保存着许多古幽风趣的‘贵州’,承朋友们的留邀,觉得寒凉中有些温暖。我觉得‘贵阳’城很有诗意,尤其是四环净白的城墙,配合着啷啷啷驼马铃的声音,假使我要写描写贵州的剧本,不论制曲、谱歌或舞蹈,这是再好不过富于诗景的背景和效果。"

后来,黄尧出版了《漫画贵阳》。邬一桂曾画过贵阳景色,桂百铸也有画卷描绘费阳,但均为国画,而且是山水画,黄尧以漫画成册,在当时算是创举。黄尧的《漫画贵阳》是以贵阳风光为主,有人建议他将《漫画贵阳》的书名改为《牛鼻子漫游贵阳》,未获采纳。这本由文通书局印行的画册,由于当时纸张困难,纸的质量并不好,但出版后仍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从某种程度上说,黄尧的《漫画贵阳》生动地反映了在抗日战争时期贵阳的风貌,也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集中描绘贵阳风光的唯一的一本画册。黄尧在贵阳除出版《漫画贵阳》外,后来还精心画了颇为别致的《百寿图》。

为花溪留存 " 中秋记忆 "

在贵阳居住期间,黄尧到花溪采风,那时候贵阳公共汽车还未普及,多以马车代步,人们到花溪览胜也是乘坐马车,黄尧画下了这一情景。有时,正好遇到花溪赶场天,街上人山人海,少数民族穿着民族服装来来往往,黄尧便即兴创作多幅漫画,描绘了苦丁茶、刺梨酒、地萝卜、青苗跳舞、祭月亮等等花溪风物。

在《中秋节却用向日葵来祭月亮》的漫画中,黄尧描画了花溪老街的人们过中秋节时每户人家在门口院坝摆桌子供月亮的场景。供桌上醒目的向日葵勾起了如今已届古稀之年的老花溪人们对中秋祭月亮、" 偷 " 瓜送瓜、提灯游方等等习俗无尽的回忆。其中 " 偷 " 瓜送瓜是那时孩子们童年最热爱的游戏。中秋那天晚上,老街上的孩子们三五成群地相约到家中孩子多的街坊莱园里,悄悄摘下主人事先备好的瓜,用小衣服、小帽子装扮成小娃娃送给没有孩子的人家,祝愿他们早生贵子。收到瓜后,主人家会开心地打发孩子们月饼、糖果、水果,而被偷了瓜的人家因自己家中子孙繁茂而被选中亦觉得是荣幸。这个风俗和现在孩子们感恩节要糖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又酥又会破的 " 包子 "》漫画中,黄尧画了老花溪人记忆中的 " 破酥包子 "。那时,破酥包子是花溪人早上喜欢吃的早餐。花溪的破酥包子只有两种馅料:鲜肉葱花馅和三鲜馅。鲜肉葱花破酥包子以鲜猪肉和葱为馅,三鲜破酥包子以鲜猪肉、玫瑰豆沙和引子为馅。在那个久远的过往里,花溪段家所做的破酥包子最有名。他家破酥包的制作手艺堪称一绝,经揉面、发面、制馅、擀皮、抹油、成形等工序而成的包子总是令人垂涎三尺。段家破酥包子制作工艺最要紧的是为了包子皮能 " 破酥 ",必须用老面。所谓老面就是将面和好后要发酵一至两天方成。老面发酵好了,再加生面揉在一起,捂上一小时左右,然后力道适中地揉匀,扯成薄皮。薄皮再抹上专门由猪板油炼制而成的熟猪油,一层一层地叠在一起,用又长又大的擀面杖擀上几次,破酥包子的皮就做成了。接着包上馅料,破酥千层包子维形即成。但这还不算完工,破酥包子的蒸制非常讲究火候,要用旺火猛催,一气呵成。而在那个年代,为了保证蒸制时的旺火,得需专门的人守在炉口捅火加柴。

新鲜出笼的段家破酥包子暄软的面皮像婴儿的肌肤,薄若蝉翼。升腾的热气包裹着面粉的气味以及馅料的鲜香迎面而来,破口绽放的包子就像一朵朵小巧玲珑的白花儿,香味扑鼻。热乎乎地咬一口,便能看到一层层酥皮剥离开来,配合细嫩的馅心,入口即化,口齿生香。细细咀嚼,鲜肉包的香鲜,三鲜包的咸甜,每一样都能让人爱不释口。那时花溪镇南镇北的人们为一饱口福,大清早就来排队购买。段包子店家则深谙饥饿营销之法,每日限定数额只做三、四百个,买不到的人们被弄得心欠欠的,因此段家破酥包子更为名声大噪。

岁月流金,半个多世纪过去,因为黄尧的漫画,花溪中秋时节的风物依然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漫画家黄尧 趣画花溪》源自《贵阳晚报》)

作者 黄依莉

来源 黔中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