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10-08
南京首版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来了,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朱佳 记者 赵丹丹)10 月 8 日,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了《南京市 " 十四五 "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至 2025 年,南京海洋生产总值突破 1000 亿元大关,年均增速 6.5%。海洋经济远景发展定位为 " 一城市、一高地、一平台 ",即:打造向海发展、陆海统筹的海洋经济示范城市,打造产学研用、协同融合的海洋经济创新高地,打造服务全省、辐射内陆的海洋经济服务平台。

海洋经济总量平稳增长但偏低

依据《江苏省 " 十四五 "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南京市 " 十四五 " 相关专项规划,南京首次编制了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旨在分析全市海洋经济发展背景、态势,提出 " 十四五 " 乃至远景时期南京市海洋经济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落实国家海洋强国和江苏省向海发展等重大战略。本规划期限为 2021-2025 年,远期展望至 2035 年。

南京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如何?在区位条件方面,南京虽然不临海,但具有 " 沟通东西、衔接南北、拥江达海 " 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方面,海洋经济总量平稳增长。2015-2020 年,南京市海洋生产总值由 534 亿元增长到 728.8 亿元,年均增速为 6.4%。

港航资源方面,南京是江苏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南京段占全省长江干流岸线 23%。随着长江口到南京的 431 公里 12.5 米深水航道正式全线贯通,南京成为最深入内陆的国际型深水海港,是长江流域最直接、最快捷的出海口。科教资源方面,南京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科研基础深厚。全省的海洋教育科研机构主要在南京。2020 年,南京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涉海单位占全部涉海单位的比重达 28.8%。文化资源方面,南京是中国 " 四大古都 " 中唯一位于南方的港口城市。2012 年 12 月,南京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被列入更新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管理基础方面,2020 年 6 月,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综合计划处增挂 " 海洋经济处 " 牌子,牵头负责全市海洋经济促进工作。目前,已经完成南京市海洋经济活动单位名录核实,并初步落实海洋经济统计调查制度和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

但南京海洋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不少,比如海洋经济总量偏低,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海洋产业布局不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海洋科技创新不足," 产学研用 " 未能实现有效聚合;海港枢纽功能不强,综合枢纽城市优势未能有效发挥。此外,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全市海洋经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基础相对薄弱。

打造 " 一带驱动、多片集聚、全域协同 " 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南京海洋经济如何发展?远景发展定位为 " 一城市、一高地、一平台 ",即:打造向海发展、陆海统筹的海洋经济示范城市,打造产学研用、协同融合的海洋经济创新高地,打造服务全省、辐射内陆的海洋经济服务平台。

在发展定位的指导下,南京将坚持 " 科技引领、创新发展,陆海统筹、协调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内外合作、开放发展,省市联动、共谋发展 " 的原则,实现海洋经济更具实力、科技创新更具动力、开放合作更具活动力、公共治理更具效力的发展目标。至 2025 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 1000 亿元大关,年均增速 6.5%。

具体来说,南京全力打造 " 一带驱动、多片集聚、全域协同 " 的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一是大力发展江海联动的海洋交通运输业。提升枢纽能级,打造最深入内陆的江海联运的海港枢纽;推进多式联运,大力发展公铁水联运、江海河直达等运输方式;优化航线航班,重点推进近洋航线新突破;推进高端航运服务,实现全省港航要素资源高效配置。

二是大力打造陆海统筹的海洋先进制造业。推进海洋船舶工业转型发展,着力提升船舶设计制造智能化、绿色化、集成化水平;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加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攻关;推进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突破发展,加快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物研发;推进海洋相关产业低碳发展,积极推进海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

三是大力培育向海发展的海洋现代服务业。前瞻培育海洋信息服务业,积极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5G 应用、区块链等新兴软件在海洋经济领域的运用;大力促进海洋金融服务业,满足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融资需求;特色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业,讲好南京 " 海洋故事 "。

下一步南京将建立五大体系,发展海洋经济。一是建立海洋经济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南京市海洋经济工作专班,市、区党委、政府以及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协力推进海洋经济工作。二是建立海洋经济调查监测体系,掌握南京海洋经济 " 家底 "。三是建立海洋经济创新发展体系,有效整合涉海高校、科研机构、涉海企业等创新资源,构建产学研用、协同高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四是建立海洋经济单位联络体系,建立企业常规走访联络服务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提升服务效能。五是建立海洋经济配套政策体系,研究出台专项政策,加大资金、资源和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保障能力。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编辑 高淼)

相关标签

远景 南京 科研 海洋强国 统筹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