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
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述波
村道平坦干净,房前屋后整洁有序,彩色墙绘主题鲜明,农舍庭院花香四溢 …… 金秋时节,走进五常市长安村邢家店屯,一条条洁净的巷道平整延伸,道路旁水泥砌成的沟渠平平整整,在秋日光影中,稻田旁的村落,犹如一幅唯美的画卷。
这一切,得益于哈市住建局通过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住房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等方式,推进的乡村建设行动。5 年来,哈市共完成 " 四类户 " 危房改造 3.7 万余户;同时投入资金 2.7 亿元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使 100% 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结合哈市 " 十四五 " 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哈市今年还将完成 3818 户农村居民房屋的改造任务。
"1+7" 模式让农村困难群众住上安心房
" 要不是政府的好政策,我做梦也想不到能住上这么宽敞明亮的房子。" 日前,哈尔滨巴彦县红光乡的老何看着自家危房改造后的新居,露出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哈市不断加快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积极帮助农村困难群众住进暖心房、喜圆安居梦。
为让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有保障,哈市成立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住房和城乡建设、财政、扶贫、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为成员单位,勠力同心、合力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哈市住建局,负责确定市级相关政策,综合协调和工作督导。
为了更系统地对危房改造进行管理,整体提升危房改造工作水平,哈尔滨市创造性构建了 "1+7" 工作模式:即在 1 个目标、7 个环节上做足功夫。锚定 1 个目标,就是确定的目标必须如期完成,让困难群众住上安全房必须一户不落;7 个环节即农村危房改造必须做到程序依规、鉴定到位、质量可控、验收达标、档案规范、资金落实、长效保障,真正让困难群众住上 " 安心房 "。
治理新模式改善农村人居 " 大环境 "
房子改善了,农村 " 垃圾围村 " 的状况也在改变。
一大早,方正县方正镇建国村村民孙师傅就开着垃圾清运三轮车穿梭在村屯中,车上的大喇叭声音响亮," 垃圾分类,利国利民,建国村的各位父老乡亲,我们要从每家每户做起,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 循环播放着宣传语。炊烟袅袅的村子里,不时有乡亲出门,在自家院门前不同颜色的垃圾桶里分类投放垃圾。
市住建局组织编制完成了垃圾治理设施建设规划,确定了 " 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 " 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使 100% 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在保障住房安全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村的人居环境质量,由此 " 垃圾围村 " 现象基本消灭。
据哈市住建局介绍,建国村依托方正镇城管中队,建立户分类、屯收集、县转运三级联动机制,采取 " 两分两集 " 的垃圾处理方式,垃圾实现了从源头上减量 40% 以上。同样,五常市长安村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提出在庭院内消灭垃圾的目标,严格按照乡政府有关规定指导农户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采用 " 烧、埋、卖、垫、换 " 方法,实施垃圾分类,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长安村垃圾总量大幅下降,全村环境整洁优美,已经成为五常最干净、村风民风最好的地区之一。
在推行垃圾分类的同时,哈市还积极推行乡风文明建设,将提升村民素质作为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保障。方正县建国村从设施、组织和机制建设入手,强化硬件保障、人员保障和制度保障,投资 180 万元建成 800 平方米 " 德礼之家 ",将道德讲堂、文化演出、婚丧嫁娶等服务项目进行有效整合,建设文化广场 3 个,用于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场所,制定《建国村村训》,创作村歌《莲村谣》,深入开展 " 文明家庭 "、" 善行义举 " 和 " 孝老爱亲 " 等典型人物评选活动,用身边的人和事感动教育身边人,营造了文明向善的良好村风。
" 小产业 " 书写乡村振兴 " 大文章 "
老房子被改造一新、村庄环境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钱袋子也要鼓起来。
哈市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同时,充分发挥各村屯特点带动村民致富,闯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长安村依托地处国家级水稻示范区、安石路水稻示范带,具备发展哈尔滨近郊乡村旅游新模式,大力开展观光农业建设,实施 " 旅游 + 农业 " 战略,以农家餐饮、菜园采摘为基础,以高品质的农村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稻香游、民俗民宿、果蔬采摘园、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经济,做好乡村旅游文章,推进新型 " 农旅综合体 " 模式,农民收入不断増长。
方正县育林村依托村内梨文化,将育林村打造成为民宿民俗、观光、旅游、采摘、度假、休闲养生为主的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类示范村。育林村集体投入资金 15 万元,利用村级闲置空地,打造以室外烧烤、铁锅炖为主要特色的经营项目,打造集旅游观光、田园实践、室外烤肉、农家餐饮于一体的经营性休闲旅游实体,带动农民增收。同时,打造特色产业,利用现有山野菜资源和梨树种植历史条件建设山野菜加工和优质梨加工基地,建设冷库和梨醋、果酒生产线,达到壮大优质梨生产能力和配套冷藏、深加工能力,满足育林村及得莫利和通河等周边地区大量梨资源深加工,提升产品经济附加值。
哈市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为出发点,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穿珠成链,由此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编辑 王剑青
值班主编 张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