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78 岁的路生梅就在佳县人民医院的诊室中忙碌起来,耐心地问诊,认真开处方,安抚哭闹的患儿,叮嘱家长各种注意事项 …… 尽管已年近八旬,作为一名儿科医生,路生梅每周的三次义诊依然雷打不动。" 患者需要我,我身体还很健康,还能继续为他们服务。" 她说。因为 " 被需要 ",路生梅在陕北扎下了根,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
(路生梅(左二)在陕西佳县佳州街道凌云社区义诊时,张宇旋亲密拥抱她(2021 年 1 月 17 日摄)。张宇旋的妈妈(右一)、奶奶(左一)都曾让路生梅看过病。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1968 年,北京姑娘路生梅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从医。佳县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沟壑纵横、环境恶劣。当地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两排墙皮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看到这里群众缺医少药,路生梅许下承诺—— " 为党工作 50 年,为佳县人民服务 50 年 "。
路生梅的专业是儿科学,但是那时的佳县医院没有分科。为了不让患者失望,路生梅在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
(路生梅在窑洞里挑灯学习(2022 年 9 月 16 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 除了内外科、儿科,我还学会了妇产科、皮肤科技术。不少老乡习惯看中医,我又自学了针灸。" 就这样," 准专科医生 " 变成了 " 十八般武艺皆通 " 的全科医生。
陕北地区山连山、沟套沟,过去交通不发达,许多群众就医不便。为了让群众能及时看病,路生梅常常需要出诊。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跟着老乡到离城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当时她穿的是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老乡看着实在不忍,劝路生梅回去,说他隔天背孩子再来医院就诊。路生梅没有答应,继续往前走,在临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她索性就半躺着滑了下去,到了病人家里时几乎变成了一个泥人。
" 当时心里只想着有个孩子还在等着我,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前行。" 路生梅说,经诊断,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村子里竟有 5 个类似症状的孩子,她一连抢救了三个孩子。为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里人的帮助下把 5 个病儿集中在一起治疗,不到一周,所有的孩子都痊愈了。
(路生梅在陕西佳县人民医院 " 路生梅诊室 " 为患儿诊断病情(2022 年 9 月 17 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1983 年,佳县人民医院首设儿科,路生梅成为首任儿科主任。多年来,不是没有机会去条件更好的大城市,她却从没想过离开。她扎根黄土高原 54 年,不仅为众多患者解除痛苦,还致力于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1999 年,路生梅退休了,她仍然选择在佳县为患者免费义诊。" 国家已经给了我退休工资,我不缺钱,不能再拿另一份钱。" 她说。除了在佳县人民医院、佳县中医院轮流坐诊,路生梅的住址很多人都知道,有的病人白天上班,下班才会上门咨询,路大夫也悉心接待。
(在陕西佳县店镇贺家沟村农家窑洞里,路生梅(左)跪坐在土炕上为瘫痪不起的村民乔爱芬义诊(2021 年 1 月 18 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 退而不休 " 的路大夫依然是佳县儿科的 " 定海神针 "。" 医生们遇上什么棘手的问题,都会找路大夫咨询。有时候遇到疑难杂症,我们还会把病人带到路医生家里去。一方面尽快给病人解决问题,一方面我们也及时学习,路医生从不推辞。" 佳县人民医院现任儿科主任武艳说," 老话说见贤思齐,有路医生这样的榜样、这样的老师,我们就有信心,有力量。"
路生梅说,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自己在激动之余还有一丝忐忑," 我会以此次使命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回报社会,回报大家对我的认可。"
新华社记者 姜辰蓉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来源丨新华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