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2-10-10
沪剧电影《敦煌女儿》在上海首映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此生不悔入沙海,我心归处是敦煌。近日,以 " 改革先锋 "" 最美奋斗者 "" 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 "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为原型的沪剧实景电影《敦煌女儿》,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正式首映。该片真实还原了樊锦诗先生在敦煌进行考古、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事业的 50 多年的风雨历程,歌颂了以樊锦诗为代表的 " 时代楷模 "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

独特沪剧艺术呈现新时代 " 莫高精神 "

敦煌莫高窟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是弥足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璀璨明珠。

沪剧电影《敦煌女儿》由上海沪剧院、敦煌研究院、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新文化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著名导演滕俊杰执导,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第十七届文华表演奖获得者、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领衔主演,钱思剑、凌月刚、吴争光等联合出演。 

影片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为原型,真实还原了樊锦诗在敦煌进行考古、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事业的 50 多年的风雨历程,歌颂了以樊锦诗为代表的 " 时代楷模 "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 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 " 的 " 莫高精神 ",同时展现了敦煌莫高窟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 

该片是以同名舞台剧为蓝本进行创作拍摄,用沪剧独特的艺术形式呈现了新时代 " 莫高精神 ",动人的故事、经典的唱腔,在新的时代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在紧迫的时间要求下,电影力求真实展现莫高窟壁画之美,及几代敦煌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守护传承,许多在舞台上无法呈现的场景,都在电影中得到表达。

樊锦诗:让更多人了解敦煌,喜爱沪剧

敦煌研究院为沪剧电影《敦煌女儿》首映专门发来了贺信:" 上海沪剧院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创作并演出了很多脍炙人口、久演不衰的优秀作品。广大观众将通过这部电影了解以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樊锦诗先生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人’秉承的‘莫高精神’,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为守护祖国文化瑰宝、传承弘扬敦煌文化艺术做出的巨大努力。"

" 上海沪剧院为了创排《敦煌女儿》这出戏,十年磨一剑,多次到敦煌采风,深入生活。" 樊锦诗先生也为首映专门拍摄了祝贺视频,她说:" 上海沪剧院认真负责的创作态度,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让我们‘莫高窟人’也很感动。在沪剧艺术家们的倾情演绎,工作人员的协同努力下,‘莫高精神’‘敦煌故事’成功展现在舞台上。电影《敦煌女儿》的上映也将让更多人了解敦煌,喜爱沪剧。 "

心归处,是敦煌。沪剧《敦煌女儿》出品方也表示,希望通过沪剧电影《敦煌女儿》的成功上映,有更多的观众见证大漠里的文明宝藏、聆听守护者们的心路故事。

主创团队 10 年 9 次深入敦煌采风创作

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从中揭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情怀。

为了讲好敦煌故事,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 10 年 9 次带领主创团队到敦煌深入生活,寻找创作源泉。在主创团队的精心打磨之下,沪剧《敦煌女儿》在北京、上海、西安、兰州、敦煌、武汉等地共演出 80 多场,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2019 年 9 月,上海沪剧院携沪剧《敦煌女儿》应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邀请,回归故事发源地,走进甘肃,分别在兰州音乐厅和敦煌大剧院演出两场,收获了陇原广大群众和敦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满满赞誉。

电影《敦煌女儿》由舞台剧原版人马上演,在电影中,茅善玉用生动形象的表演,将樊锦诗从 25 岁到 80 岁的形象转化,演绎得真实而动人。拍摄沪剧电影《敦煌女儿》,也是沪剧的一次大胆尝试。制作团队在敦煌研究院、三危山、九层楼、石窟等地进行实景拍摄,难度高、挑战大。

茅善玉表示,这些年间,数次到敦煌深入生活,与樊锦诗本人也成了 " 忘年交 ",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到敦煌时的那种 " 震撼 "。悠悠历史在这里流淌,尽管墙体已经发黑,但精美的壁画那么令人惊叹,诉说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图片由上海沪剧院提供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