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2-10-11
古籍也开“美颜模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你心目中的古籍是什么样的?白纸黑字 " 素净脸 "?不。其实,古籍也有一部 " 美颜 " 史。

南京图书馆《笺彩生绮 卷墨流丹——南京图书馆藏套印本展》正在展出中,揭秘彩色套印书籍的 " 诞生记 "。

1.0 版

朱墨双色套印

古代彩色的书籍是怎么印刷出来的?那得给刻了不同图案的木板上色,然后按顺序,一色一板地套印出来。

套印是什么时候兴起的?文献没有明确记载。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是元代至正元年的。明代后期,套印开始广泛应用于书籍出版。

"1.0 版 " 是朱墨双色的套印本。两种颜色,可以帮读者区分正文和注释文字。就和我们现在用彩笔做笔记一样,古人也喜欢用不同颜色抄写、批注。

万历四十四年(1616),明代孙矿评点的《春秋左传》十五卷,由闵齐伋刻成朱墨套印本。

书眉镌朱色评语,文内有朱色圈点,版面舒朗悦目。

这是明代套印成熟的发端和代表,引领时代潮流。

△《苏长公小品》

朱墨两色套印的《苏长公小品》,选辑苏轼题跋、尺牍、杂记等短文,正文与评语采用不同字体:朱色的圈点,书眉镌朱色评语,眉批及篇末总评中补入唐顺之、茅坤等十余家评语。整个版面看起来赏心悦目。

2.0 版

多色套印

明代流行文学评点,文人爱在书上发 " 弹幕 ":用多种颜色圈点标记,把评论文字写在书页的天头、行间。

大才子杨慎用红、黄、绿、青、白五色圈点《文心雕龙》,还在书中附了数则批语。那时候,套版印刷技术还没有成熟,杨慎的五色批点只能统一印刷为墨色。一个变通的办法是,用五种符号代替五种颜色。万历年间,套印技术成熟后,就可以还原杨慎批点的原貌。

△《五家评点杜工部集》

到了清代道光年间,多色套印出现了一个巅峰之作——六色套印的《五家评点杜工部集》。两广总督卢坤拿出家藏的五家合评《杜工部集》,用六色套印的方式付梓印刷,各家评点用不同颜色呈现。

△《劝善金科》

多色套印,除了评点本爱用,也很适合剧本。

《劝善金科》改编自明代剧本《目连救母劝善记》,利用颜色、字体大小的差异,区分剧本中不同内容:戏目用单行大绿字,宫调用双行小绿字,曲牌用单行大黄字,科文与服色都以小红字旁写,曲文用单行大黑字,衬字则以小黑字旁写区别 ……

3.0 版

活字套印本

△《陶渊明集》

卷首、卷末用朱印,正文用墨印,边框、鱼尾是蓝印,圈点又是朱印,诸家集评是单行大绿字,笺校是双行小绿字 …… 这么印刷出来的《陶渊明集》,感觉才配得上诗的气质。

这是清代四色活字套印本。仔细看,版框四周连接不密、字体墨色浓淡不匀,甚至有个别漏字、排列错位,这都是活字本特点。套印容易出现错位、叠印,比如文字叠压版框、不同颜色覆色。

虽然它有着活字、套印自带的许多 bug。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整体的颜值。更何况,活字套版复色印本在中国印刷史上存量稀少,更显得物以稀为贵。

别以为套印都是多色。其实,也有单色的。清光绪二年 ( 1876 ) 北京聚珍堂活字印本《红楼梦》,就是同色套版。虽然都是墨印,但书页的框格与活字是分版套印而成的。也就是,先刻仅有板框、行格的书版,刷印成格子纸,再把活字正文套印在格子纸上。

4.0 版

饾版拱花印本

五颜六色的彩色套印文字,虽然精美,但这还不算什么。彩色套印版画才是巅峰之作。

"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彩色印刷的笺纸和书籍,要到晚明才出现。这就是饾版拱花印本。

饾版,以水墨、颜料在木刻版上刷印。因为木刻版形状各异,很像五色小饼 " 饾丁 ",所以被成为 " 饾版 "。

拱花,以凸出的线条表现花纹、器皿、翎毛等,表现出深浅浓淡,阴阳向背,让图案更加立体、层次分明。

饾版 + 拱花的 " 神仙组合 ",相当于立体三维彩色套印。

前方多图多色多彩预警——

400 多年前,南京出版业繁荣。天启年间,吴发祥、胡正言来到南京,开启彩色套印出版的行业传奇。他们分别刻印了《萝轩变古笺谱》和《十竹斋笺谱》。

吴发祥的《萝轩变古笺谱》,是目前年代可考最早的版刻笺谱。

《十竹斋笺谱》最初印行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

小小一笺之中,以凸出的线条达到立体的效果,将花卉梅竹之情姿、禽虫飞蠕之态、奇石云烟之气展于纸间。

△《百花诗笺谱》

△《北平笺谱》

到了清末民初,張龢庵绘《百花诗笺谱》,鲁迅、郑振铎编《北平笺谱》都很有名。

1989 年,荣宝斋多色套印本《补拙斋笺谱稿》,由木板水印大家王宗光先生自画自刻自印。

彩色套印,除了用于笺谱,还有书画谱。

《十竹斋书画谱》主要功能是讲授画法、供人临摹。全书共八谱,分别为书画、墨华、果谱、翎毛、兰谱、竹谱、梅谱、石谱。

十竹斋之后,李渔的《芥子园画传》延续了这份美,成为学画必备入门书。

李渔和他的女婿沈心友首先编了《芥子园画传》初集,主要研究山水画法,清康熙十八年(1679)套版刻印成书。

彩色套印,

也许是最古老的 " 图层 "。

在一块块饾版的加持下,

白纸黑字开启了 " 美颜模式 "。

凤毛麟角的彩色套印本,

让我们一窥典籍里的花花世界。

(南京图书馆供图 感谢南京图书馆工作人员顾声、沈雨洁、甘雅萍、沈加莉对本文的帮助)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