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
徐旭 杨铭春 王枭雄 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菊
脑胶质瘤是一种由特定的胶质细胞发展而来,并在大脑中生长的 " 癌症 ",人们常称之为脑癌,对其闻之色变。因其生长迅速且极具侵袭力,很难在不伤害大脑健康部位的情况下切除胶质瘤。随着患者诊疗诉求的不断提升,已经从单纯切除肿瘤、延续生命,变为术后高质量地回归正常社会生活。为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影像科、病理科、肿瘤科和放疗科组成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为患者进行整合治疗,提供 " 规范化—个体化 " 的精准治疗,逐渐成为脑胶质瘤治疗的标准化诊疗方式。
9 月末,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二病房滕雷教授手术团队应用 3D 可视化技术、混合现实技术、术中超声技术和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实现术中实时神经导航将肿瘤、血管和神经纤维束融合,完成雕刻式切除巨大脑胶质瘤,为一名右颞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成功保留肿瘤周边重要血管及神经纤维束。
男子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竟是恶性脑胶质瘤导致
赵先生(化名)今年 58 岁,入院前一个月出现了头痛、头晕的症状,并且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症状。经头部 CT 检查发现右颞部囊实性病变,周围可见大范围低密度水肿带,右侧脑室受压明显变窄,中线结构明显左移。结合检查,滕雷判断其患高级别胶质瘤可能性较大。
赵先生入院进一步检查后,滕雷发现他头部 MRI 平扫及增强提示该病变呈长 T1、长 T2 信号,病变内可见囊变及坏死,边界不清。病灶边缘呈花环样强化,大小约 6.5cm(厘米)×5.1cm×4.4cm,MRS 提示病变为恶性胶质瘤。" 如果不进行治疗,患者将很快丧失活动能力,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失去生命。" 滕雷告诉记者,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及讨论,MDT 诊疗组为赵先生量身制定了诊疗计划。
多模态影像技术助力精准切除脑胶质瘤
滕雷介绍,保留功能的最大范围切除肿瘤是胶质瘤手术的重中之重。以往手术医生只能通过术前 CT、MRI 等平面影像来推断患者病变的形态和位置;手术往往在切除肿瘤的同时,易导致神经功能缺失,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随着影像科学和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大幅提高了以脑胶质瘤为代表的神经肿瘤手术的精准性,让当代神经外科向 " 精准神经外科 " 迈了一大步。
术中,滕雷团队应用 3D 可视化技术、混合现实技术,同时使用术中实时神经导航将肿瘤、血管和神经纤维束融合,将肿瘤位置和重要结构毗邻关系呈现在眼前。同时,术中应用超声技术和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滕雷凭借高超微侵袭显微手术技术,在多种高科技手段的辅助下,完整切除了赵先生巨大的脑胶质瘤,同时保留了周边重要血管及神经纤维束。术后复查 MRI 及 DTI 验证了肿瘤切除完整,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缺失。
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结合的整合诊断
术后,病理显示赵先生肿瘤为胶质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学 WHO 分级 4 级。由于高级别胶质瘤通常有很多特异性的基因突变,它们能提示肿瘤是否对放化疗敏感、恶性程度的高低、侵袭性的强弱等情况,这些是指导恶性肿瘤治疗方案的强有力证据。因此,专家团队对赵先生进行了肿瘤分子病理检测。
根据肿瘤整合诊断的要求,滕雷整合诊断为 " 胶质母细胞瘤,IDH 野生型,WHO 4 级,10p-q 染色体缺失、7p-q 染色体及 EGFR 扩增、TERT 突变 "。整合诊断表明赵先生肿瘤多种基因突变,预示了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同时也提示肿瘤对化疗药和放射治疗均敏感,再次印证滕雷 MDT 诊疗团队制定的整合诊疗方案是对赵先生有效的治疗方式。
根据整合诊疗方案,赵先生接受了规范全程的辅助同步放化疗,并定期接受术后随访。现在赵先生整体状态恢复良好,无任何神经功能缺失表现,术后一个月患者已返回工作岗位。滕雷介绍," 脑胶质瘤的整合诊疗(HIM)" 实现了单一手术治疗与 MDT 综合诊疗的优势互补,充分结合了术中多模态技术与微侵袭显微手术治疗的优势,实现了 " 手术—神经功能平衡 " 的目标。
滕雷强调,要关爱胶质瘤患者群体,为他们提供 " 规范化—个体化 " 诊疗的同时,还要进行定期的细心随访,构建周详的 " 全程管理 " 理念,这样才能更好的预防肿瘤复发,改善患者预后。
编辑 李洪霜
值班主编 王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