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心理治疗小组的病人凌晨两点打来电话,请心理医生帮自己雇一个 " 假女友 ";字幕组里隔着网络互生暧昧的组员,真实的世界里交集也即将发生 …… 作家周婉京的短篇小说集《取出疯石》,书写的是这些人的故事。
△《取出疯石》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周婉京,青年学者、作家、艺术评论人。美国布朗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北京大学艺术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著有《清思集》《相亲者女》《隐君者女》《新贵》等五部小说与艺术评论文集。
与很多当代作家热衷于写乡村和小镇故事不同,周婉京的目光投向城市。故事里的角色,往往只生活在当下,在当下与其他角色或者故事中的 " 我 " 产生联结与羁绊。小说里有无数令人惊叹的巧合,这些巧合又让叙事一路朝着超现实狂奔,最终将故事推向难以想象的结局 …… 新书出版之际,评论家李伟长,小说家三三、王苏辛,与作者周婉京进行了分享。
△活动现场,左起李伟长、王苏辛、周婉京、三三
李伟长评价周婉京的短篇小说里面 " 有乾坤之感 ",在几维空间里多翻转。" 我会觉得在这个时候作者不应该这么写,这么写打断了传统的经验和传统的感受,但她就是要这么写,她翻跃一下,只要越过那个槛就会获得腾空而起的感觉,你会忘记那个所谓现实的逻辑。一个小说家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逻辑,这非常不容易。"《出埃及记》里面,年轻的情侣本来只想偷些零钱,车主的意外现身却让一场偷盗变成了劫持,而中途偶遇的老爷爷、老太太,让意外变成温情的公路故事。李伟长在这篇小说里,读到了卡佛和凯鲁亚克的影子。
王苏辛认为,阅读《取出疯石》是特别有趣的过程,无论哪一页都有一种画面先行、强烈撞击的状态。" 小说的速度感非常强,如果不是有阅读经验的作者确实会有点跟不上,但是又编织得非常扎实 "," 很多信息的调取很霸道,根本不知道你此刻在上海还是在纽约,还是其他某个地方,就像上网久了会忘了自己到底上哪个社交网站。"
在她看来,作为一个在多元知识背景和价值体系中穿行的作者,周婉京用理性书写出来一个感性世界。" 一些理论的东西,全部是在对话当中闪烁;描述人和事时,都是非常文学化的细节。读这本书时,会觉得信息量很大,但不会觉得作者是一个学者,而是她本身就生活在一个信息量大的范围、视野当中,她自然就是一个饱满的个体,就会这样呈现出她的文学世界。"
三三觉得,周婉京的小说世界,仿佛是一个以自我为圆心向外辐射的空间,不是城市,不是乡村,也不是某个未来的虚构空间,而是一个中性、中立,没有界线,完全基于作者自己的认知结构搭建起来的世界。这跟当下或未来的世界其实是非常融洽的。
正在读博的三三非常喜欢《大榆树》和《星星》两篇小说,因为与女博士的 " 局限 " 有点关系," 她们总要找到一个精确、高级、抽象的结论,但周婉京的小说没有这样的缺点,她笔下的人物是直接行动,很少抽象,这很厉害。《大榆树》和《星星》里面的人物中都带有非常强烈的感性的抒情成份,非常动人 "。
△读者提问
诗人、学者西川评价周婉京的小说是 " 中国人跨大洋、跨文化书写 ",她的学者、艺术评论人身份及海外经历,使得很多故事都涉及海外生活,尤其是中国人在国外的生活。
李伟长认为,在周婉京的小说里面,人的身份、年龄所处的状态,是小说里很重要的一块,恰恰在这些位置上,周婉京写了 " 各种各样的人 ",有在国外生活的年轻人,有独立女性某一部分生活当中的边缘状态。
" 对周婉京更好的定义应该是艺术家,不是用语词去结构故事,而是在理性当中寻找一个属于她的精巧的框架,她在这个文学世界当中是非常自由自在的状态,没有太多考虑别人看到加速度的故事时的缓慢、艰难。所以读这本书有一种热血,会感受到作者的速度,也会发现原来自己其实是跟很多平行空间、不同频道的人在一个世界当中,尽管你们可能无法相遇、也没有交流过。" 王苏辛说。
(出版社供图 编辑 张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