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4 日重阳节,临平一康复医院,105 岁的朱福英老人看着从上海来探望她的 70 岁侄女,眼神不好,愣了一会儿。她马上认出来了,一下靠进她怀里," 我怎么样都想不到,这辈子还能见到你啊 ......"
40 多年没见了,这位侄女也想不到,一直牵挂心头的亲人还能再重逢。
21 岁在临平当知青,40 多年过去
她想找 " 妈妈 " 和五个 " 亲姐妹 "
国庆节前夕,临平公安临平派出所户籍室民警孙立明遇到一位市民求助,说是想帮他 70 岁的老师找临平的亲人,已经有 40 多年没见了。
这位老师叫杨玲秀,是上海人,曾经在临平度过了 7 年的知青岁月。当年一别,城市几经变迁,故人就此失去联络 ......
孙立明出于帮这对学生和老师完成心愿,几经联系,了解了事情来龙去脉。
1973 年,21 岁的杨玲秀自上海下乡插队到临平,在星火大队山北小学当全科老师。
青春活泼的姑娘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无依无靠。家人想起父亲辈有两个偶有联系的远房表亲在临平镇,就让她去投靠。
这两位,一个是杨玲秀的表大伯,一个是表三叔。表大伯家里五个女儿,不方便住,杨玲秀就投靠在表三叔家。两家挨得近,杨玲秀虽说住在表三叔家,与表大伯家来往也甚是紧密,尤其五个古灵精鬼的姐妹。
那个没有手机、电视的年代,年轻女孩们在一起,看杂志看小说,也无忧无虑地谈天说地:交的朋友,以后的理想和偷偷对爱情的幻想。
杨玲秀记忆里,表大伯家的五个女儿跟自己毫无芥蒂,就像亲姐妹一样。大伯伯大妈妈更是关怀备至,那时候大家条件都艰苦,每个礼拜去表大伯家却总能吃到肉菜。临回去了,大妈妈和女儿们总是说:下礼拜一定要来,一定要来哦。
" 大家的感情很纯粹,再碰不到了。想起来都很舍不得。倒是现在的人,可能连亲姐妹都不一定走动得很多了。" 杨玲秀说,那时候自己回家也很不容易,一年才回上海一趟,表三叔、表大伯一家虽说是远亲,就等于最亲的人了。
1979 年,杨玲秀根据回城政策回到了上海。后来,也与表三叔、表大伯家保持着书信联系。
直到临平老城区拆迁,许多当地老居民迁出,杨玲秀就此失去了与表大伯一家的联络。再往后,她听说表大伯、表三叔年岁渐长,都相继过世了。
今年国庆前,杨玲秀收到以前学生邀请她到临平参加同学会的信息,望乡情怯的她又想起了大伯伯、大妈妈一家,不知还能不能再见到。
老城区拆迁后都搬走了
户籍民警辗转找到人
杨玲秀阿姨委托学生向派出所求助,并提供了大致信息。
大妈妈叫朱福英,1919 年出生,老底子住在临平北大街电影院附近一个弄堂里。具体地址名称,她叫不出了。
老城区早就拆迁掉了,户籍民警孙立明根据相关信息,抱着试试的心态,在临平北大街、东大街一带查找问询,并没有找到相关人员信息。
孙立明只好放大范围,后来在系统里找到一个和杨阿姨所述的家庭情况相似的人员信息,便和杨阿姨沟通。
对方年龄相符、名字也像,又是从临平迁出,现居住在杭州市区的。孙立明电话联系,发现对方其实是大妈妈朱福英的外孙女。这下,孙立明通过这位外孙女,联系上其母亲(朱福英老人的小女儿),所有信息都吻合上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孙立明说明来由,对方也反应热烈,表示是有这么一位曾经住在自家的远房知青表姐。
" 你知道吗?你的大妈妈还健在,今年 105 岁了。" 民警孙立明再次联系上杨玲秀阿姨。
杨玲秀听了大为激动,马上计划着要来临平看望。
105 岁老人热泪盈眶
" 怎么都想不到,这辈子还能见到你!"
因为疫情原因,杨阿姨已经很久没有出远门。国庆长假,她和老伴、女儿本来订好了去常熟旅游,得知大妈妈的消息,她当即就退掉了行程,大妈妈今年 105 岁,今后还能见多少次呢?
10 月 4 日,杨阿姨独自从上海坐高铁到达临平,来到朱福英所在的康复医院里。
看到大妈妈坐在床边,杨阿姨一眼认出来了。老人的女儿们早早候着,给母亲准备了重阳节蛋糕、鲜花,给她戴上寿星帽。
" 大妈妈,大妈妈。" 杨阿姨上去抱着她。
老人眼睛不好,但也认出了这位侄女,激动地靠进她怀里,带着哭腔," 哎呀,我怎么还能见到你啊!我怎么样都想不到,这辈子还能见到你。"
两句话下来,杨阿姨就掉了眼泪。
老人突然怀着歉意地说," 我们家里那时候条件不好,小孩子也多,对你照顾不周到。"
" 没有没有,大妈妈,你们家很温暖的,你五个女儿都很亲切,很温暖。我们跟亲姐妹一样,现在想起来都很温暖的。" 杨阿姨哽咽地说。
杨阿姨嘴里当年青春灵动的亲姐妹们,现在最大的 81 岁,年纪最小的妹妹也 69 岁了。
交谈中,杨阿姨得知大妈妈一个女儿前些年因病过世了,现在四个女儿每周轮流着来照顾老妈妈。
杨阿姨也说了自己的近况,1979 年回上海以后,她在上海第十九毛纺厂当工人,90 年代下岗又到了居委会工作,现在女儿都 37 岁了。" 我那时候回了上海过了好几年才嫁人呢。" 杨阿姨感叹," 哎,年纪都大了,好多事情记不住了。"
四十多年的漫长岁月一时来不及细细展开,被她极致浓缩在了几句话里。
" 我才知道,后来几十年,大妈妈家也经常提起我,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到我。因为那时候都没有电话,没有手机。" 杨阿姨说。
表姐表妹们都知道杨阿姨喜欢吃海鲜,当天特地找了家饭店一起吃。
姐妹们想留杨阿姨玩几天,杨阿姨觉得不方便叨扰,自己悄悄订了当天回上海的高铁。" 我回去很方便的,1 个多小时就到了。哪里是以前,半年才回去一次。" 听她这么讲,大家都笑了。
10 月 9 日,杨阿姨特地从上海寄了一面锦旗和一封感谢信,向户籍民警孙黎明表达感谢," 民警利用休息时间查找相关信息,最后在老档案里发现了蛛丝马迹,帮我们牵线成功!这些天都像过电影一样,太圆满了!"
来源:杭州日报
编辑:古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