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落幕不久,我市体育健儿在各自赛场上争金夺银,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位列各参赛代表团首位,而兰州市也用一场高水平的大型赛事,彰显出了我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与愿景,助力了 " 强省会 " 行动战略。
体育事业的发展,软硬实力都不可缺。硬实力上,传统校、市体校、市体工队等训练单位常年抓训练,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同时带动竞技体育不断发展。而奥体中心等场馆设施的建设,不仅缓解我市体育场地不足,也成为高水平举办省运会等大型赛事的保证。软实力上,运动员生活、训练条件的不断改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运动员出路不断拓宽,让竞技体育发展动力越来越足。群众体育全面,场地建设步伐加快,活动组织多姿多彩。学校体育发展中,各类体育项目已经成为各校的品牌。体育产业在体育彩票的带动下更是大步向前。正是有了这些软硬实力的提升,成了省运会上兰州体育健儿争金夺银的有力保障,也使得兰州体育事业成为城市 " 活力 " 的原动力。
办省运彰显体育硬实力
2018 年,我市获得了第十五届省运会承办权,极大地提振和激励了全市人民的士气。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直各单位的全力支持下,市体育局紧扣 " 文明城市、一流赛会、优美环境、优质服务 " 的总体目标,高规格组建赛事筹委会,采取每天统计一次工作进展,每周解决一次具体问题,每两周召开一次调度会议的工作方式,优质高效地开展各项筹备工作。省运会兰州市筹委会各工作部积极学习借鉴陕西全运会成功办赛的经验,分别制订了安全保卫、疫情防控、交通保障、接待服务等 21 个专项保障方案,保证各类人员力量和设备到位,为赛事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
场馆建设上,为保障省运会的举办,兰州奥体中心的建设被提上日程。2019 年 7 月 27 日,开工的礼炮在七里河区崔家大滩片区上空响起,奥体中心于这一天破土动工,总用地面积 51.6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46.6 万平方米,包括一场三馆一中心。以 " 舞动于丝绸之路上的花朵 " 为设计理念的奥体中心拥有 " 玫瑰 " 体育场馆、" 郁金香 " 综合馆、" 百合花 " 游泳馆、" 荷花 " 网球馆、" 兰花 " 体育综合体,恰似 " 五朵金花 " 绽放在黄河之滨,犹如花朵舞动于丝绸之路上,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似飞天动态、似枝叶花朵,似黄河在奔腾。兰州奥体中心不仅大而且还很智能,实现 5GWi-Fi 全覆盖,网球馆还有可开合的屋顶,能源利用率方面在全国属于较高水平。2022 年 4 月 18 日竣工并完成各项测试后,奥体中心投入到了省运会的比赛之中。省运会期间,凡在奥体举办的赛事关注度是最高的,而在采访当中来自省内其他市州的运动员、教练员们更是对奥体赞许有加。
兰州体育健儿能在省运会中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与常年坚持训练是分不开的,兰州市体工队、市体校以及传统体育学校等,不断代培养年轻选手,让我市体育后备人才用之不竭。而近一年来,我市竞技体育坚持以赛促练,竞技体育屡创佳绩。在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上我市运动员夺得甘肃省代表团首枚奖牌,2021 年全国 U16、U14 柔道锦标赛中我市年轻运动员获得三枚金牌,为兰州市乃至全省争得了荣誉。成功举办兰州市第九届运动会,锻炼了我市参赛队伍,为促进城市发展、展示城市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修订了《兰州市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全年培养二级运动员 183 名,确保运动员等级审批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推全民健身提升体育软实力
元旦冬泳、兰州马拉松赛 …… 每年我市都要举办百余场全民健身活动,不仅为市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健康舞台,更为城市注入了活力。此外,体育进校园不断提升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满足孩子们锻炼需求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并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在体育彩票的带动下逐年发展向好。这些软实力,让体育不再是枯燥、单调,而是更加时尚、更具魅力。
过去的一年里,市体育局紧盯群众健身需求,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立足山水城市和各县区自身特点,举办第 32 届元旦黄河冬泳表演、重阳登高健身大会等活动 150 余场,其中线上赛 20 余场,累计参与人次达 50 万,引导各县区举办西固关山自行车赛、皋兰县黄河古道山地越野赛等赛事 20 余项。完成北山景区马草沟健身步道 2.5 公里和黄河两岸 5 个全民健身广场建设。结合全民健身需求,累计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890 名,为群众健身提供有效保障。加快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形成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采集 5 类人群 1 万余个体质监测样本数据,完成国测任务。
在青少年体育发面,市体育局以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为己任,积极落实 " 双减 " 政策,制订印发《兰州市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 " 体教融合 " 方式,还结合各学校 " 一校一品 "、" 一校多品 " 校园体育工作积极打造体育特色学校。同时,通过社会体育组织与学校合作的模式,利用 " 双减 " 政策出台后学校课后服务时间进行传统体育项目推广,满足学生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据统计,我市传统体育进校园参与学校累计达 180 所,以武术为特色的学校 39 所,占比 21.7%,其中咏春拳 3 所学校、太极拳 5 所学校,长拳 12 所学校、通背拳 3 所学校、敦煌拳 4 所学校、舞龙舞狮 4 所学校、双节棍等器械 8 所学校,形成百花齐放的态势。此外,在中小学生单项赛事的举办和省级青少年锦标赛参赛备战的基础上,加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扶持力度,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健康发展,建立健全青少年赛事培养体系。全年整合 68 所体育特色试点学校资源,累计创建 5 个青少年户外营地、43 个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成 152 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4 所市级校园足球示范学校和 13 个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全市青少年体育工作焕发生机。
体育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近年来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呈稳步前行的态势。市体育局积极践行以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路,体育产业发展初现活力。制订印发《兰州市开展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发放价值 1500 万元的体育消费券、实物 3600 余件,提升了疫情影响下我市的体育消费活力。过去一年里体育营业收入增速达到 15%,完成体育彩票年度销售额 10.39 亿元的任务,市场份额稳居全省第一。编制完成《兰州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报告》《兰州市 2020 年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推进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再上新台阶。
谋长远发展展现体育带动力
近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处在快车道上,但仍有短板。首先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各项数据与国家提出的目标任务还有很大差距。其次 " 三大球 " 项目发展滞后,专业队和职业化仍属空白,领军人才和杰出人才匮乏,后备人才储备不足。三是体育产业底子薄、规模小,缺乏示范性龙头企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还不够高。为了弥补短板,使得我市体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市体育局也提出了长远发展计划。
在办好省运会,发挥省会城市带动作用的同时,积极谋划兰州奥体中心运营。发挥省运会主会场作用,按照 " 管理和服务并重、支持和激励并行 " 原则,从大型赛事引进、体育产业扶持、体育文化宣传等方面入手,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坚持在 " 体 " 字上下功夫,在 " 赛 " 字上做功课,在 " 服务 " 上做文章,全力支持奥体中心运营,努力将兰州奥体中心打造成体育文化服务综合体。此外,统筹谋划 " 三大球 " 队伍组建,发挥省会城市资源优势,创新 " 省队市办、市队校办 " 的发展模式,统筹谋划青少年 " 三大球 " 队伍组建。
在群众体育发展上,到 2025 年,构建起覆盖城乡、便民惠民、不断完善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体育健身设施举步可就,体育赛事活动全民参与,科学健身指导广泛普及,体育社会组织充满活力,智慧健身管理便捷应用。打造 "15 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 ",高质量实现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健身设施全覆盖,着力破解群众 " 健身去哪儿 " 难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超过 38.5%,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2.5 平方米,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达到 0.7 块。强化全市晨晚练点服务指导,全年培训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300 人以上。实施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举办科学健身知识大讲堂 10 期以上。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和健身服务指导,探索 " 体医融合 " 新模式。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超过 92% 以上,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全面向社会开放。
在竞技体育发展上,稳步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以赛促练强化各训练单位积极参与全省、全国各类竞技体育比赛,提升运动员竞技体育水平,培养领军型教练员和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严格等级运动员的申报、审批等服务事项,加强专业运动队教练员、运动员思想政治、文化教育工作,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
在体育产业发展上,要落实《兰州市开展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完成年度工作任务,激活体育消费潜力。深化 " 放管服 " 改革,严格落实高危体育项目监督管理。开展打击 " 假彩票 " 等专项治理行动,完成体育彩票 4 亿元年度销售任务。建立体育领域 " 红黑名单 ",深化全市体育系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完成全年招商引资任务。完成体育消费调查统计和全国体育场地常态化普查统计工作,进一步摸清工作底数。有序推进体育产业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促进体育产业多元发展,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 120 亿元。
在学校体育发展上,要深化 " 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积极落实 " 双减 " 政策,全面落实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帮助学生掌握 1-2 项运动技能。做好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学校布局,巩固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成果,激发青少年体育活力。建立完善由下至上、层层选拔的竞赛组织办法,高质量举办兰州市青少年各项比赛,引导社会体育组织参与青少年体育赛事和冬夏令营活动。全力做好青少年运动员注册工作和省运会备战训练。根据《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督促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健全规章制度,推动体育类民办非企业成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法人主体。
" 强省会 " 行动战略的提出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为我市体育产业、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的工作举措,确定了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路子,为推进体育强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导和政策依据,我市体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记者手记
从事体育记者有些年头了,各级、各类综合性运动会,单项比赛,全民健身活动等等经历了很多。回首从业的经历,感受到兰州市的体育事业虽有短板,但发展还是非常快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几方面齐头并进,服务市民的同时,也让兰州因为体育而火遍全国。
还记得从业初期,那时我市的竞技体育发展最为突出,全运会、城运会、省运会我市体育健儿都获得过不俗成绩。尤其是时隔 23 年后恢复了兰州市运动会,为体育后备人员培养提供了竞技的舞台。但之后因为场地拆迁,兰州市体工队、体校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渡期,竞技体育发展受到了影响,直至体校落户新区才迎来了新的起航。如今兰州奥体中心建成,市体工队也有望入驻并拥有自己的训练场地,相信我市竞技体育发展的快速期即将到来。
群众体育发展就是 " 贴近 " 二字,场地、活动、组织等等,都是在满足市民健身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发展,让市民有了身边的健身组织,可以在身边的场地参加健身活动。早期,兰州市的全民健身活动呈现的是马鞍型发展,老年人和青少年较好,中青年因为各种原因参加锻炼的不多,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健身活动的不断增加,中青年人也逐渐成了健身的主力军。
国家体育总局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后,我市体育产业的这块蛋糕也被很多人看好,在体育彩票的带动下,体育消费成了时尚消费,健身房变得火爆,体育俱乐部雨后春笋般成立,体育的社会力量显现出来。
2011 年是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元年,这项赛事的举办不仅成了兰州对外的一张烫金名片,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兰州市民对运动的热爱,而在兰马的带动下,我市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如今的兰州,已经真正成了一座运动之城。
从业者说
初见仲伟芳时,实在无法将她与 83 岁这个年纪联系在一起,她虽然个子不高,但身体硬朗且十分健谈,对于能拥有现在的好身体,她的秘诀就是健身。一段木兰拳,仲伟芳习练得非常纯熟,让记者大饱眼福之后,还与记者分享了她的健身故事。
1962 年移居兰州的仲伟芳一直热爱运动,因此在 1993 年退休后开始参加健身活动,2004 年她加入了东方红广场健身二队,并很快成了队伍的副队长,平日里带领着队伍里的姐妹们锻炼,而省、市、区各类健身活动更是她们 " 征战 " 的赛场,多年来不论是她个人还是团队,收获了众多的奖项。" 为什么要健身?一是快乐、二是健康、三是让家人省心。" 这就是仲伟芳对健身的理解。
谈到这些年兰州市群众体育活动的变化,仲伟芳的感受还是非常深的,她说:" 我 1993 年退休后就开始参加健身活动了,为何在多年后选择加入东方红广场二队,一是因为这里离我家近一些,二是因为几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队伍和合适的场地。刚开始健身时,可以说是一种‘漂泊’的状态,场地不好找,队伍也不好找,大家都是各练各的,根本谈不上科学健身。盲目地锻炼了几年后,健身的环境发生了改变,正规的队伍多了起来,而且队伍中有专人给大家进行培训,这样一来大家健身就不在盲目了。而且现在省、市、区每年都会组织众多的健身活动,我们参与其中既能学习、又能提高。"
有了组织、有了活动,健身的队伍明显壮大了起来,如此一来健身场地成了发展短板。为了弥补这个短板,多年来各级政府有很多举措。前些年,健身路径建设一直是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内容之一,近年来马拉松公园、滨河路健身步道等健身场地的建设极大方便了健身群众就近健身。仲伟芳说:" 健身场地多了,这一点大家感受都非常深。我想说的是,比赛场地也在不断改变,最早就是东方红广场,之后是体育公园、霍去病广场等一些公园,再之后是会展中心,现在是在奥体中心。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政府对全民健身的重视,我们健身者就是最大受益者。"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孔德胜 文 / 图
编辑丨宗成贤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