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10-16
滨湖十年答卷:科创、产业双发力,生态宜居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太湖佳绝处,最美在滨湖。党的十八大以来,无锡市滨湖区在科研创新、产业升级、生态人居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目前滨湖区已然成为无锡太湖湾科创带的核心区域。同时,滨湖凭借其 " 湖湾绕城、山水入城 " 的独特格局,媲美世界一流湖区。近年来,通过持续打好生态保护攻坚战、持久战,滨湖也正展现着独特的人文山水之美。

△ 山水滨湖

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

围绕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建设目标,滨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产业强区主导战略,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推动创新要素充分涌动、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以科创活力赋予湖湾蓬勃生机。

今年以来,滨湖不断强化科技企业精准服务。2022 年 1 月 1 日,《滨湖区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打造一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滨湖区科创载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发布。作为 " 三年行动计划 " 的启动之年,滨湖区将推动建设科创载体超 100 万平方米。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成政府主导科技载体面积 294.4 万㎡,入驻企业 5730 家;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 8 家,其中国家级 3 个;建成 " 江大创业会客厅 "" 集成电路专业化众创空间 " 等 9 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其中国家级 4 家。当前,滨湖正加速推进光子芯谷创新中心、锡芯谷产业园、国投汇源智造中心等一批重大科创载体的建设,同时规划启动滨湖科技创新中心、马山高性能医疗装备创新中心、元宇宙创新产业园等一批新的科创载体项目。

△ 载人深潜器模型

滨湖区境内集中了无锡 90% 的院所资源,倾力打造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集聚了 " 双一流 " 高校 2 所、省部属科研院所 12 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7 个以及众多高层次创新平台,诞生了 " 奋斗者号 "" 蛟龙号 " 载人深潜器、" 神威 · 太湖之光 " 超级计算机等一批 " 国之重器 "。

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引领,开展深海运载安全(深潜)、深海通信导航(深网)、深海探测作业(深探)三个研究方向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成多学科研发体系、构建关键核心技术融合创新体系,全面服务国家深海装备领域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等重大战略需求。

△ " 神威 · 太湖之光 " 超级计算机

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目前已组建了一支近 200 人的高性能计算人才团队。" 神威 · 太湖之光 " 超级计算机四次蝉联世界第一,3 项应用获得国际超算应用最高奖 " 戈登 · 贝尔 " 奖,为我国着力推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最新重大成果之一。

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扎根无锡,紧密结合地方发展战略和产业特色,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在先进制造领域和信息电子领域深耕细作,引进优秀人才及团队,建立了一系列高科技研发平台,取得了众多高水平科研成果。科教人才云集、智力激荡澎湃,是滨湖最为鲜明的禀赋特质,创新涌动之间 " 芳华自成 ",触手可及之处皆是无限活力。

高新企业、高层次人才同样是滨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年,滨湖区将新增市 " 三类 " 企业入库 135 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 660 家。人才引进方面,目前全区人才总量达 16 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 6800 余名,研发投入强度占 GDP 比重达 3.5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 75 件,连续多年获评全国科技先进区。

此外,为加速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 " 小升高 ",加快打造一批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和制造业 " 单项冠军 ",滨湖建立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分类指导计划和完成情况通报制度。设立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驻点招商,组建科技人才创新中心、产业投资促进中心招商队伍,全面招引创新型企业。深化校地院地合作共建,优化重大院地项目专班服务模式,支持科创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搭建技术创新联盟、创新研发中心等平台。2021 年 9 月,滨湖区太湖湾科创带母基金鼎祺资本正式起航,通过充分发挥其牵引作用,引导各类创投资本、风投基金、金融机构助推企业发展,推动资金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产业升级筑就坚实基底

产业是区域发展根基,10 年来滨湖产业发展呈现喜人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 1%:34%:65%,和过去相比,第一、二产业占比不断缩小,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今年滨湖区持续加大项目招引,不断为 "543" 产业体系发展注入新动能。前 8 个月,生命健康、集成电路设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产值增幅同比均超 20%,年产值规模均超百亿元。2022 年,滨湖全年 GDP 目标为 " 超千亿 ",这一数字是十年前的 3 倍多。

今年 3 月,滨湖 "543" 产业体系正式发布,并提出各产业具体发展目标、成立产业推进专班,配备首席服务专员,截至目前,各产业推进小组已完成组建,对应的 " 三年行动计划 "" 产业工作要点 " 等已陆续出台。未来,滨湖区将围绕 "543" 产业体系布局,进一步加大腾笼筑巢和双招双引力度,计划三年内腾出产业空间 3 平方公里、高标准新建科创载体 300 万平方米。

数字影视,作为四大特色产业之一正蓬勃发展。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积极推动产业集聚,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构筑产业服务体系,完善产业发展链条,以独特模式开创 " 中国电影 3.0 时代 ", 建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现代电影产业链。园区现已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影视制作及数字文化企业落户,年承接拍摄剧组 80 余个,年承接影视项目制作超 200 部。园区还在加快推进产业的智能化、线上化发展,奋力打造 " 中国电影 4.0 时代 ",积极发展以数字影视为引领的数字文化产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滨湖将生命健康产业列为五大优势产业之一,区域内一大批生命健康领域的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企业坚持自主研发,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课题,让技术创新的 " 关键变量 ",成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 " 最大增量 "。今年上半年,生命健康产业实现销售 76.8 亿元,同比增长 14.2%;完成注册生命健康企业 17 家,在谈项目超 20 个。在 2022 中国工业企业市值 2000 强榜单中,滨湖区药明生物、药明康德、上机数控、卓胜微、航发控制、派克新材等 6 家企业入围,入围企业数和总市值(7091.67 亿元)分别占全市入围企业的 15% 和 51.8%。 榜单上,药明生物和药明康德包揽了榜单医药生物行业的前两名。

集成电路产业同样被列为五大优势产业之一。上半年,全区 170 家集成电路在库企业完成业务收入 52 亿元,同比增长 29.1%,卓胜微业务收入超 10 亿元,芯研微、华测电子、国芯微等 5 家企业增幅均超 270%。在位于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的无锡矽杰微电子有限公司内,暖手宝、圣诞树等一批冬季产品芯片的研发已进入试验阶段。作为消费类芯片设计知名企业,得益于研发技术的不断升级,矽杰微的产品不良率已降至万分之一以下。

今年,光子芯谷创新中心在滨湖正式奠基,致力于从根本上突破芯片底层技术瓶颈,抢占未来量子信息、光通信和智能产业的制高点,我国首个集光子芯片前沿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于一体的光子芯片中试线将应运而生。" 光子芯谷创新中心 " 项目的正式奠基,标志着滨湖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的起点,更是滨湖狠抓未来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未来,滨湖将加速形成设计企业集中、功能配套齐全、政策服务细致的多元化产业发展体系,力争到 2025 年,建成专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需求的光子芯片前沿研究和产业化支撑平台,引进和培育量子技术研发及应用相关企业 20 家、顶尖人才团队 5 个、高层次人才团队 25 个、专业技术骨干 100 人。

" 水晶天 "" 滨湖蓝 " 共绘美丽无锡新画卷

△ 拈花湾景区精彩纷呈

滨湖有珍稀湖湾之美," 湖湾绕城、山水入城 " 的独特格局。拥有无锡 90% 太湖岸线的滨湖,辖区水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 64%,山林面积占全市区山林总面积的 92%,林木覆盖率达到 37.3%、居无锡大市第一,PM2.5 平均浓度连续多年全市最优 …… 近年来,滨湖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辖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成功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通过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滨湖的空气更清新,水面更清澈,家园更安全。

△ 湖滨商业街人气火爆

近年来,根据空气优良天数和 PM2.5 浓度两个关键指标,滨湖紧盯工业窑炉、车船污染、扬尘和挥发性有机物四大污染源,依托 " 走航监测 "、雷达遥感等现代化监测方式实现污染源精准定位,全面加强扬尘治理,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对重点区域和道路实施常态化监管,严厉查处非法运输、抛撒滴漏等违法行为。2021 年,PM2.5 浓度为 26 微克 / 立方米,同比下降 14.2%,位列无锡各板块第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 81.9%,同比上升 1.3 个百分点,大气主要指标均达到近年最好水平。各镇、开发区、街道 PM2.5 浓度首次全部低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雪浪街道两个国控站点均首次降至 25 微克 / 立方米以下。全年降尘量 2.9 吨 / 月 · 平方公里,同比下降 39.6%,全市排名并列第一," 水晶天 "" 滨湖蓝 " 成为新常态。

2021 年,全区 10 个国省考断面、6 条主要入湖河道达标率 100%,国省考河道断面首次全部达到 III 类;全区 250 条河道达到或优于 III 类断面 216 个,占比 85.04%,同比上升 10.43 个百分点。市级重点整治河道、入湖河流一级支浜水质均位居全市第一方阵。启动实施 " 两河 " 整治提升工程,建成 40 条美丽河湖,全市最大污水处理厂尾水项目全面完成。太湖再次实现安全度夏。长广溪获评江苏首批 " 十大生态样板河湖 "。 在这一个个骄人成绩的背后,是滨湖对于生态保护的高标准治理,通过全面落实 " 河长制 ",围绕国省考断面达标、250 条河道综合整治、梁溪河沿岸雨污水专项整治、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水污染防治工程项目和太湖治理工程等重点工作,因地制宜制定合理举措,确保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

△ 滨湖人居环境优美

值得一提的是,滨湖区多措并举推进 " 无废城市 " 建设,有效推动各领域治理后最终污染物的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促进辖区绿色发展。固废处置是当前压力最大、最难处置、最急迫解决的环境问题,滨湖区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今年 1 月份,胡埭镇首个再生资源中心正式揭牌运营。随着一批固废项目建成,全区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全区危废现有利用处置能力超过 5.7 万吨 / 年;收集一般工业固废合计 90 万吨 / 年;餐厨垃圾日产生量 60 吨,全部实现肥料化;生活垃圾(含城市及农村生活垃圾)日产生量 660 吨,全部统一集中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日产生量 30 吨,全部进行焚烧处理;园林废弃物日产生量 130 吨,通过粉碎、回收、填埋、清理等方式进行处理;蓝藻、淤泥等有机废弃物集中清理打捞后由车辆运输至惠联热电厂进行处理;种植业有机废弃物均为机械化还田,综合利用率 100%。

城市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最重要的居住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建设、规划、管理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是一个城市亮丽的名片。瞄准高端需求、完善各类配套、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能级,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大力开展城市美学设计和沿山环湖区域风貌塑造,一座现代化湾区城区正在加速呈现。

今年上半年,滨湖区 GDP 占全市比重达 7.9%,较 2021 年度提升 0.8 个百分点,增速全市第二。随着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环太湖科创圈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滨湖正成为 " 颜值 " 和 " 气质 " 双在线的 " 靓丽太湖湾、活力科创带 "。

尤力庭 于露 邓文婷 / 文 滨湖区宣供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