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10-17
新时代的青春书写,95后作家丁中冶作品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垚仟)10 月 15 日," 新时代的青春书写——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作家丁中冶作品研讨会 " 在南京举行。1998 年出生的丁中冶是南京 " 青春文学人才计划 " 中年龄最小的签约作家,自初中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与随笔。此次研讨会上,十多位作家、批评家围绕丁中冶的两部长篇小说——《鹿唇》和《浅水》,就青年作家文学创作的特点、困惑和期待等话题展开讨论。

△研讨会现场

真实展现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

" 江苏是文学大省,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重镇,江苏文学的繁荣发展既得益于良好的创作环境和条件,优越的出版资源和文学阵地,也得益于有一支规模宏大的创作队伍和一批为文学事业献身的创作人才,丁中冶就是其中的一位年轻代表。"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高度评价了丁中冶对文学创作的坚持以及为江苏文学注入新鲜力量的意义," 从《鹿唇》《浅水》到即将出版的《平安巷》,三部长篇小说的创作与出版,能够看出丁中冶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不断创新求变的探索历程。"

阅读丁中冶的新作《浅水》,汪兴国表示自己有三个最突出的阅读感受:一是《浅水》不浅,虽然体量是薄薄的小说,但叙述结构的繁复体现出作者编织故事的匠心,用有限的文字构筑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二是《浅水》塑造的两组年轻人形象具有文学典型性,作者用大量心理描写和人物对话,揭示了年轻人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展现了他们既渴望爱情又自私偏执的特征;三是丁中冶对纯文学的坚守与尊重," 他的文字和叙述语言都是用心的、考究的,故事总是朝着出乎意料的方向的发展,那些看似轻描淡写的描写,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评论家丛治辰看来,丁中冶的文学书写真实地展现了年轻一代书写自己的坦诚和决心,传达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丛治辰曾多次与自己的 00 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当下年轻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丛治辰清晰地看到丁中冶在小说中描写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爱恋," 丁中冶的小说非常真诚地传达出了这一代人的内心世界 ",同时," 他不仅讲述了自己,讲述了自己这一代,也讲出了他者 "。

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江苏作家网主编周韫表示,丁中冶的作品融合了日本私小说、探案小说、心理小说等元素,可称为新心理小说," 作者巧妙运用了读者既有的阅读经验,同时向阅读经验发起了挑战,在创造过程中不断地警示自己,要反阅读常规,显示了一个青年作家另辟蹊径的锐气、勇气和智慧。"

从 " 自我 " 到 " 他者 " 的异质书写

《鹿唇》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根据丁中冶在美国威斯康星路德高中留学期间的经验写成,主要讲述了少年 " 我 " 在异国他乡的迷茫孤独,和对一位名叫陆莼的少女患得患失、真挚热烈的爱情。相较《鹿唇》,新作《浅水》采用了更加繁复的叙事结构,讲述一老一少两代警察,在侦破城市的一桩案件过程中卷入一对年轻恋人的感情世界,而两位办案警察记忆深处的破碎痛苦随之被激活 …… 从第一人称 " 我 " 转向第三人称 " 他 ",转变的不仅仅是叙事视角,还有作者丁中冶的创作定位和视角,他跳出了自我,将自己面向世界无限打开。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翟业军坦言,刚刚翻开《鹿唇》时,他还怀有一种轻视的心态,但读到后来,他也不禁正襟危坐起来,因为《鹿唇》并非一个青涩的少年对于爱情夸张的、唯美的描述,丁中冶以超越年龄的笔触书写了 " 爱的幻觉,爱的一意孤行,爱的执迷不悟,爱的不可能,爱的不存在 ",展现了他过人的文学天赋;同样让翟业军震惊的还有丁中冶对这个时代人类精神症候的精准把握和描写," 如果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读丁中冶作品中人物,可谓是丝丝入扣。" 在他看来,从《鹿唇》到《浅水》,丁中冶学会了抛开自我,关注更广阔的世界,就如同美国诗人奥登在《小说家》中所写的那样:" 必须挣脱出少年气盛的才分 / 而学会朴实和笨拙,学会做大家 / 都以为全然不值得一顾的一种人 ",已经具备了 " 一个小说家应有的德性 "。

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评论家汪雨萌教授了多届创意写作课程,接触年轻写作者较多,在她看来,当下年轻作者书写自己真实生活的作品越来越少,而是偏向于关注科幻、悬疑等题材的故事,但丁中冶能够从自我的世界中走出,走向他并不熟悉的、更为广阔的世界,相较于同龄写作者,丁中冶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思考都更为复杂和深入,从这个角度来说,丁中冶无疑是现在年轻写作者的榜样。

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评论家韩松刚也敏锐地指出了丁中冶与前辈以及同辈作家不同地方。他认为,与 70 后、80 后作家相比,丁中冶的文学写作经验当中包含了许多世界性的元素,包括影视、漫画等方面的要素;与同辈作家相比,丁中冶的不同在于真实呈现了自我与世界之间的隐秘联系,关注当下人的存在以及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分析。在韩松刚看来,丁中冶呈现了真正属于青年一代人的冒犯的、疯狂的写作劲头。

以更开阔的视野面对青年写作

" 不能太迷信文学史,不能太迷信批评家,不能太迷信自己的阐释系统,不能太迷信纯文学,不要太相信我们和年轻人还有共识。" 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导、评论家何平用五个 " 不 " 表明了他面对年轻写作者的评论前提和姿态。在他看来,受网络文学的影响下,青年作家的写作已经逐渐脱离当下的文学阐释系统,小说的主题看起来差不多,都是关于爱、孤独、信仰,但文学处理方式已经完全不同," 对于特别丰富的青年写作,很难用既有的文学史来规范,我们可能只能识别其中那一部分的作家,甚至只能识别他们写作中间的某些部分。" 基于此,何平表示," 如果不向年轻人学习,可能就无法解释他们的审美或者精神生活发展出来的产品。"

何同彬表示,当下评论界在讨论青春文学时,往往将其视为作家进入纯文学的过渡阶段,即所谓的 " 不成熟阶段 ",并以严肃文学的标准指出青春文学的问题所在。在何同彬看来,这样的判断和批评本身就存在问题。他认为,不应该用预设性的想象来评价青春文学,而要用开阔的视野来面对青年写作," 要意识到青春写作和青春文学本身的意义,不能放在纯文学和严肃文学的观念系统中,将它们当成未成熟的文本状态来讨论。" 何同彬指出,应该保持对青春文学的文本以及创作者尊重,给予青春文学和青春写作独立的属性,在此基础上,对文本的复杂性进行深入拓展和研究。

何同彬进而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丁中冶作品的独特价值。在他看来,"Z 世代 " 是在消费主义和网络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因而拥有不同于其他代际的成长经历与生命体验,而丁中冶的书写恰恰没有迎合严肃文学对年轻一代写作者的期许,以真实的笔触综合呈现了这一代人独特的教育经验、情感经验和生命体验,体现出青年一代的主体性。何同彬分析了丁中冶作品中对于消费主义的观察以及不同地区空间差异的逐渐消失,认为作者在书写代际经验的同时,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以及他们这一代对时代经验的思考和感悟。

南京,让他的写作道路不再孤单

当下,无论是从呈现方式还是名利收益方面而言,影视、游戏等新兴产业都要比文学这一古老的叙述行业更加吸引眼球,对一个年轻的写作者而言尤为如此。与会的评论家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自己的疑惑:文学创作的道路,丁中冶一直都走得坚韧且踏实,日后,他能否坚持下去?

△丁中冶

对此,丁中冶回应,对他而言,文学创作的确是一条形单影只的道路,他将自己的作品寄给朋友们,往往得不到太多的回应和讨论,但此次研讨会在给与他众多文学箴言与鼓励的同时,也让他感到不再孤独:" 作为文学新人参加这场关于我的研讨会,我很受宠若惊,也感受到了来自文学圈的包容博爱。这些都将化作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我想我不会再感到孤独,我希望各位不仅是我的前辈或者老师,还是在文学道路上帮助我披荆斩棘、遮风挡雨的朋友。"

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作家毕飞宇毫不吝惜自己对这位文坛新秀的认可与期许,他评价丁中冶 " 是一个迅速成长的作家、值得我们关注的作家、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作家 ",他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建议丁中冶要坚持自己的爱好和兴奋点,面对今天研讨会上的众家之言,作为一位写作者,他都可以忽略。同时,他还建议丁中冶对自己的写作方向要有所预期和规划,并有针对地进行阅读。

丁中冶的文学创作和进步离不开众多前辈的鼓励,而追溯丁中冶的成长过程,包括《青春》杂志在内的南京浓厚的文学氛围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早先,《青春》是他了解当下文学的一个窗口,在南京外国语学校上学时,他就开始给《青春》投稿。2019 年,丁中冶与这本伴随他成长的文学杂志结下更深厚的缘分,成为 " 青春文学人才计划 " 签约作家。他在签约期内表现不俗,用两年时间,不但完成了签约指定作品《浅水》,而且一气呵成,创作了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平安巷》。

(主办方供图 编辑 周冬梅)

相关标签

文学 南京 阅读 江苏 人才计划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