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与美食势必联系在一起。不管你是不是 " 吃货 ",走一路,吃一路,才是应该在行进途中所应保持的状态。
去婺源之前,本不知道有一种食物叫 " 汽糕 "。那天实在不知道吃什么早餐好,路过县城街头,看到一个小摊说是卖的汽糕。原以为是像点心糕饼之类的甜食,可是再一看却不见有现成做好的。确定我们要买一份,摊主才开始做。从桶里舀出米浆摊在一大块圆形木板上,刷上酱干、香菜之类的碎末,放进筛状的蒸笼蒸大约十分钟,之后再刷上一层甜酱和辣椒酱,快刀划成小块,装进塑料袋递给我们。所以,汽糕其实是像米皮之类的形态,着实让我诧异了一番。虽说制作过程看起来无比简单,可是我后来在网上查了查,其实米浆的工夫却是费了不少,因为是需要经过发酵的,发酵时间掌握好不好,可是制作汽糕的关键。难怪看似薄薄一层米皮,嚼在嘴里却有软糯弹牙的感觉,再加上好吃的酱料,让我吃得毫不歇气。
去到三亚,几乎所有攻略都推荐第一市场的抱罗粉,说它如何如何正宗。怪只怪我手头的那份攻略线路不够详细,说是第一市场,我还真就在那个满地污水横流充满海腥味的嘈杂市场转了一大圈,拐个弯上了另一条路,一抬头,可不就是这家吗,明晃晃地当街开着,两大间铺面打通,店里满座,门口还排着长队。不识抱罗粉滋味之初,还对它有着无限期待,等真正吃到嘴里,也不过尔尔。无非米粉配靓汤,加上肉丝咸菜等佐料。海南人惯常的清淡,令我这吃惯了黔地浓烈红重口头的人难免感觉有些清汤寡水。不过,毕竟米粉算是对得上我口味的食物,所以还是在他们家吃了两次。吃完抱罗粉,再来碗清补凉,算作解暑。
原也没打算去文昌,不过却还是鬼使神差地在文昌停留了一阵。随意走进街边一家抱罗粉店,比起这里的,之前在三亚吃的根本只是泛泛之辈,真正好吃的抱罗粉原来在这里。吃完了再学当地老头子们啖蜂蜜水,一只玻璃杯,底下倒一小层蜂蜜,装满冰块,一只小的铁皮水壶放在旁边可以不断往杯里加水,用吸管慢慢啜饮,竟只有一个字能形容:爽!
刚落脚承德,走到避暑山庄附近,饿了,走进路边一爿装修古色古香的面馆坐下,点了一份牛肉面,等了十多分钟,端上来的面碗表面小心翼翼地摆放着三颗肉丁,很萌很可爱。果然 " 古语 " 有云:景区附近的东西吃不得!
第二天继续走在大街上,有家不起眼的招牌写着 " 腾龙面 "。坐下就先点了一碗番茄牛肉面和一碗红烧牛肉面,等面的功夫看了看店里循环播放的宣传片,大致说本店使用优质菜油、熬制优质酱料、纯手工制面 …… 之类的。等到面条上来了,吃下一口,立刻感动得想要哭出来。太!好!吃!了!再认真看一遍宣传片,果然是优质到不行,完全是货真价实的原料,精工细作,业界良心。食欲也被勾出来了,又去柜台点小菜,一份酱牛肉和一份土豆丝。大婶用夹子夹酱牛肉的行为把我吓了一跳——我以为一份酱牛肉无非一片一片贴在盘子上,结果大婶是夹了一堆盛在盘子里;土豆丝也是尖尖地堆了一盘——这哪是卖小菜,正餐主菜也不过如此。关键是这顿饭最终收费还巨便宜。跟店员说,你们这么卖不亏死了?店员就一脸疑惑地看着我们。
北京的小吃太多了,合我胃缘的也不少:海碗居的炸酱面和杏仁茶,护国寺的凉面、豌豆黄、驴打滚、杏仁豆腐,后海的驴肉烧饼——都是好吃的。但有人说要带我去吃饺子,我竟有些迟疑。饺子店的名字叫 " 馅老满 ",据说在京城非常有名。装修成仿古建筑的门面,高朋满座,客似云来。我在心里嘀咕:北方人就是这样的,一看到饺子,命都不要了。刚走了一桌,店员一边让我们坐下一边收拾桌子。我看到满桌的狼藉,汤汤水水撒了一桌,好在是玻璃台面,店员喷了洗洁剂再用玻璃刷一刮,倒也干净了。看着菜单上密密麻麻二十来种饺子,觉得 " 猪肉粒馅 " 比较新鲜,就保守地点了一份,同行的人说一份不够,就又点了一份 " 牛肉馅 ",外加几样配菜。饺子和蘸碟都上了桌,夹起一只猪肉粒馅的一咬,冷不丁汤水四溅,馅果然真的好满,异乎寻常地好吃。似乎这馅料下的工夫不少,猪肉不是剁碎,而是切成小粒,事先入油炸过,再来和馅包入饺子,吃在嘴里还有些沙沙的感觉。相比之下,牛肉馅的因为是平常的馅料制作工艺,倒显得稍微有些逊色,但牛肉滑而不老,因而又有了几分特色。这两样饺子,就着芥末墩和蟹黄豆腐,吃得人即使扇耳光也不愿停下来。等到这顿饺子吃完,发现我们的桌上同先前一样,汤水撒一桌——终于懂了。
有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话,说 "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那些异乡的可口美食则已然在通往肠胃的旅途中。
作者 赵炜玮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