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魂与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我们向往诗与远方,但同样对日常生活的城市充满向往,在这座赓续 2000 多年历史的广州城中,总有一些城景风光或是村落民俗值得我们游走探访,值得我们留驻沉淀。
徜徉珠江水畔古村落,数百年光阴弹指匆匆过,岭南水乡即景依然鲜活灵动 ……
■新快报记者 陈斌 文 / 图
01
河涌边,榕树下,西塱村悠然时光
西塱,是广州市荔湾区东漖街道一处村名,也是广州最早开通的地铁一号线南端起点。西塱与旁边的东塱、鹤洞、广钢旧厂并称 " 三村一厂 ",是荔湾区重点整体 " 三旧 " 改造项目之一,2022 年 9 月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了第一批广州市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项目就包括西塱村村镇工业集聚区。
■建于清同治九年的文祐关公祠,村民日常在祠堂里娱乐运动,如遇重要节点祠堂功能更加充分发挥。
■西塱村辖 8 条自然村,漫步村中,榕树下河涌边是村民们喜欢落座休闲的地方。
但最初出现在广州地铁一号线上的站点名称并非西塱而是 " 西朗 ",1997 年电脑字库中没有 " 塱 " 这个字,采用同音 " 朗 " 字替代,直到 2018 年广州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准广州地铁一号线西朗站更名为西塱站," 西塱 " 终于回归。
不过历史上西塱最早还真是写成 " 西朗 " 的,还有 " 西蓢 " 这样的变异词条;明清时期第一部出自明嘉靖十四年即 1535 年的《广东通志》是使用了 " 西朗 ",1602 年写成 " 西蓢 ",清代约 1731 年前均是 " 朗 "" 蓢 " 二字兼而用之。民国二十四年即 1935 年国立中山大学曾续修《广东通志》,写作 " 西塱 ",但这一版据说未能成稿。
旧时西塱曾归属番禺县管辖,现存最早的清康熙二十五年即 1686 年和乾隆三十九年即 1774 年的《番禺县志》上使用的都是 " 西朗 ",清同治十年即 1871 年的《番禺县志》首度使用 " 西塱 " 二字," 茭塘都辖西塱堡 ",因此 " 西塱 " 一名虽有 150 多年历史,但从时间上看是 " 朗 " 在先,后而 " 蓢 ",再而 " 塱 "。" 塱 " 字是广府特有地名文化表达,广州地势面山临水,水边地势较为平坦而成洼地是为 " 塱 ",除西塱外,地名还有东塱、柯木塱、黄竹塱等。
西塱村辖 8 条自然村,从村口顺着南安大街走不到 5 分钟,便站在了那棵 140 年树龄依旧生机盎然的细叶榕下。
榕树边,是东塱涌西塱村段的河涌,隔壁学校放学的孩童与接娃的家长正趁着树荫悠然休闲。前方不远处,那一座很有历史感的祠堂,是广州市第五批建筑名录当中的西塱村礼祐关公祠,建于清代 1644 年,属三路三进三开间的砖木结构,是荔湾区典型的广府祠堂,门口 " 广州市历史建筑 " 的标识牌上除了相关简介,扫上面的二维码还可进入 " 广州历史建筑地图 ",了解更详细内容。
西塱村 " 关公祠 " 有好几个,与礼祐关公祠相隔不远的是建于清同治九年的文祐关公祠;外观看起来明显 " 光鲜 " 不少,询问村人,原来十多年前村民和侨胞曾集资重修过。文祐关公祠坐北朝南,建筑面积 2000 多平方米,属两廊三厅两天井的传统庭院式砖木结构祠堂。2011 年 12 月,被广州市荔湾区文广新局公布为 " 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
日常,村民们在文祐关公祠里娱乐锻炼,在名为 " 追远堂 " 的二进中堂正中一张乒乓球台,经常可以看到四名村级乒乓球 " 选手 " 激烈 " 厮杀 "," 战况 " 胶着热闹;如是重要节日,祠堂就更发挥了空间场所的实际功能,聚会、摆酒、端午开龙舟饭甚至村民婚宴、寿宴等都在这里 ……
02
隐于市,安一隅,增埗村岁月流淌
西村街道辖内的增埗村,是隐于闹市一隅的小小古村落,珠江支系增埗河从村前静静流过,河岸上一左一右踞守在此的一对砂岩雕凿的石狮子,已被岁月风霜销蚀了轮廓,却依然安守于斯。
村子不大,巷子很窄,房屋彼此间几乎 " 贴 " 在一起,巷中房前屋后有着很有历史感的麻石条凳,漫步其中,很有时空穿梭之感。
增埗村也会被标注为 " 增步村 ",而不管是增埗还是增步,其实在字面上都是历史演变的结果,溯源应为 " 罾埗 "。
旧时增埗一带是广州与北江水路连接的交汇点," 罾 ",鱼网也,也有 " 用网捕捞 " 的意思,常有人在附近撒网捕鱼,即 " 施罾 ";埗或步都代表 " 码头 "," 船步 " 即人渡船的地方,但粤语中比较多使用 " 埗 " 字,比如香港有深水埗、花都有官禄埗,与埗相若的还有埔、甫、布等字,都是岭南古时越人用于表示 " 山间近水的广阔平地或津渡码头 " 的广府水域文化体现。
增埗村很多人姓蔡,增埗大街上的 " 思谦蔡公祠 " 是蔡氏村民六世祖的祠堂;清康熙二十一年即 1682 年始建,门口金字对联书:" 莆田绵世泽,粤海振家声 ",典型岭南建筑风格,2011 年 12 月被公布为广州市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祠堂里一块小黑板上用粉笔写着:" 祠堂虽小寿星多 ",观之令人会心一笑。
■河岸边分踞两头的石狮子 " 身躯 " 已被岁月风霜销蚀了轮廓。
■增埗村的手绘墙。
■增埗公园内的工业用塔,提醒着人们 " 工业西村 " 曾经的历史。
紧邻的小广场,是村中最鲜活生动的地方;街坊四邻,男女老幼,在小广场上谈天说地、打牌下棋。河岸边分踞两头的石狮子 " 身躯 " 已近残破,村里人说这石狮子是曹主娘娘庙的旧物,曹主娘娘在增埗村民心中如 " 保护神 " 一般存在,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三 " 曹主娘娘诞 ",村里会大摆筵席,其它村落的蔡姓族人和邻村友人会派舞狮到增埗村,增埗村的舞狮作为 " 地主 " 会在村口迎接,敲锣打鼓,舞狮助兴。酒足饭饱惜别之际,宾主两方的舞狮则相互依偎缠绵,表达不舍之情——这一村庆活动已延续数百年,既是联络和巩固各村感情的纽带,更是代代传承对家乡的深刻记忆。
增埗村隔壁的福州路 8 号,是民国时期广东银行副行长黄冠章的私家园林 " 对山园 ",2007 年时被征用建设成为 " 增埗公园 ",成为附近村民、居民消闲散步运动的好去处。
对山园主体是五开间、重檐歇山顶的殿堂式建筑,门楼、拱桥、亭阁、主楼、副楼等 9 座建筑共同组成了这一处园林别墅。据说当年建造时采用的是比同时期更先进的钢筋混凝土技术,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南北融合,尤其造型独特的 " 钟形窗 " 更在岭南建筑中极为少见,建筑整体承袭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制,浑厚大气,借传统造园手法令亭台楼阁、绿树水池相映成趣,自带典雅清秀的即视感。
如今,对山园也只是作为增埗公园的其中一部分,增埗公园依不同主题又划分出两个 " 园中园 ",从福州路 8 号的西南门进入,直行是对山园,向左是消防文化主题公园,两座标志性工业用塔提醒着人们 " 工业西村 " 曾经的历史。如果从增埗公园北门入园,那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荔湾区禁毒主题公园,蜿蜒小径穿插在葱茏绿意中,悠然静谧,秋日午后漫步在此,空气中吹拂过淡淡微凉的风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