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赵颖 记者 庄剑翔)江波流转,汽笛轻鸣。在长江与苏北运河的交汇点,有这样一道 " 引航的光 ",这便是位于扬州施桥镇的六圩灯塔。如今的灯塔下,建起了公园,成了网红打卡点,市民们常来此游览、露营,享受着江风的轻抚。
△ 新老六圩灯塔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老六圩灯塔已经 37 岁了。正是它的出现,让长江六圩口至施桥船闸全长 6.5 公里的航道摘掉了 " 鬼见愁 " 的帽子。它用一道光,担负起为南来北往的船舶指引方向的使命,也照亮了脚下的历史人文故事。10 月 28 日,现代快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了灯塔的前世今生。
6.5 公里长的航道上,亮起了一束光
京杭运河苏北段全长 404 公里,常年来运河上百舸争流,欣欣向荣。位于扬州的长江六圩口,便是长江与苏北运河的交汇点,是重要的交通航运口门。
△ 老六圩灯塔 资料图
而从长江六圩口至施桥船闸全长 6.5 公里的航道,由于土质为粉砂土,凝聚力很小,加之航道两侧基本上为土质边坡,受船舶航行的波浪冲刷,边坡的泥土不断下滑,在改造之前,这里经常发生堵航现象,船舶搁浅、沉没等事故也时有发生,在业内一直有着 " 鬼见愁 " 的绰号。
原邵伯航道站副站长赵先荣回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六圩口并没有航标,只靠夜间在电杆上点油灯作为简单的示位标,以示航道口门的位置;同时,因收音机还不普及,船民不易收到电台天气预报,还需要设置风汛信号标,用挂黑球的数量来显示风力的大小。因此,那时为了确保口门段船舶航行安全,需要安排人员 24 小时在此处值守,及时维护示位标和信号标。
1985 年,为了改善六圩口门航标状况,赵先荣参与建造了六圩口门第一座航标—— 15 米高的仿古灯塔。从此,江面上有了一束光。
新老灯塔,日夜守护着长江和运河
" 灯塔位于六圩航道右岸堤上,采用 300 公分直径的风力发电机对电瓶充电,供灯塔夜间发光。" 赵先荣在回忆中说道,这座具有传统特色的灯塔以红色和白色为主要颜色,塔顶设计成六角尖型,搭建了传统样式的屋瓦。塔身镶着 " 京杭运河六圩口 " 七个金色大字。
灯塔灯光的射程近 2 公里,它的建成大大明确了口门方位,让航行在长江的船舶在数公里之外就看到苏北运河六圩口门位置。从此,六圩口门处摘掉了 " 鬼见愁 " 的帽子,事故发生率大幅降低,船舶能够更加安全、顺畅地由长江驶入运河航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多种原因,老灯塔塔体视距及灯光射程已无法满足船舶航行的要求。2008 年 2 月,新灯塔 " 上岗 ",老灯塔保留在原处,正式 " 退休 "。
新六圩灯塔,位于老塔西侧,被称为 " 全国内河航标第一灯塔 "。整个新塔为钢结构,初看上去与普通的灯塔并没有多大区别,但它的高度和科技含量都居全国内河航标灯塔 " 第一梯队 "。
新塔塔尖高 66.9 米,喻意京杭运河江苏段的长度 669 公里;航标灯笼直径 6.5 米,灯质采用红色莫尔斯 "H" 闪光,灯器光源采用特制弧形 LED 组合模块,发光圆体直径大于 4 米,高 1.50 米。
该灯器应用了灯光叠加原理,将 6480 只 LED 发光管与对应放大透镜有机组合,使在长江航行的船舶在 10 公里外,不论白天和夜间都能够准确找到京杭运河六圩口的位置。
灯塔下,正在焕发出新生机
灯塔照亮的,不仅仅是河面、江面,还有六圩的人文气息。如今的六圩灯塔下,建成了灯塔公园,临着江畔,绿树如茵,是一处安静空灵的所在。同时,更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起灯塔以及六圩的历史。
扬州文化学者朱广盛介绍,灯塔脚下的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治工程,将实施 "1234" 空间布局:一条运河为主轴;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为两带;六圩口门、六圩轮渡码头、施桥船闸为三个节点;恢复重建都天庙、都天庙炮台、曲江亭、钱家湾八景等四处重要景点。
以钱家湾为例,据正在成稿的《施桥镇志》记载,它位于扬州南郊施桥镇辖区内,昔日六圩乡的马桥村一带。施桥镇志主编卢世铨介绍,《民国瓜洲续志》收录的 " 瓜洲全境图 " 中标注:从扬子桥折向东向南的深港通江河道的西侧,在与连城洲的交接处,河道变宽,南、北、西三个方向水流交汇于此。江流自沙头入,至此适北折,而东注成湾形,以其地有钱姓者居此,故当地人以钱家湾名之。当时是扬州东南方向一个重要的通江河道。
清代晚期霍桥诗人常怀俊自述:" 幼读时每至夕阳西下,或秋月澄空,辄往来于风帆云水之间。然童时钓游,多非旧迹,而沙渚潆洄,江村远近,抚念畴昔,有颇可咏歌者,为次八景如左。"
现在的六圩灯塔下,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市民的悠然,孩童的笑声,伴随着徐徐江风,成了一幅扬州人治水、护水、溶于水的长卷。(通讯员供图)
(编辑 范文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