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耳草,又名石荷叶、老虎耳,是一味中草药,多生于乡间林下、灌木草丛及阴湿岩隙。《本草纲目》载:" 虎耳生阴湿处,人亦栽于石山上。茎高五、六寸,有细毛,一茎一叶,如荷盖状。人呼为石荷叶。叶大如钱,状似初生小葵叶,及虎之耳形。夏开小花,淡红色。" 其味 " 微苦,辛,寒,有小毒。" 虎耳草清热解毒,可治中耳炎、荨麻疹、风丹热毒、风火牙痛等。小时候我并不知道这种草叫虎耳草,而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蒲耳草,因为奶奶是这么称呼的。我也不知道这种草有这么多功效,只知道它可以治牙痛,并且效果神奇,让人印象深刻。
大概是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开始换牙齿。按照乡里大人的告诫,小孩掉下的牙齿是不能乱仍的。落下的上牙要埋在墙角、门缝等低处的地方,下牙则必须扔到房瓦上去,这样新的牙齿才能长出来。并且掉牙后不能用舌头去舔,否则长不整齐。也不能吃糖,不然会长虫牙。前面的步骤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认真遵循,每有牙齿落下都非常虔诚地把它安放在它该去的地方。但不能吃糖这一条,我实在不想把它当真,奶奶杂货铺的玻璃罐子里那些五颜六色的糖果怎么会让人生病呢?于是后来,我便患了蛀牙,大牙被蚀成一个豁大的洞。乡里没有牙医,按大人的说法,虫牙就是有一条虫在里面啃噬牙齿,都是因为爱吃糖的缘故,才把虫给招来。这使得我非常害怕,虽然从此以后再不敢吃糖,但从春天到夏天,牙疼却越来越严重。吃了妈妈买来的多少止疼药、消炎药都不见效。每每牙疼起来,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到最后脸也肿了,大人都无法,我整日只有捂着脸巴哀鸣。
记得有一天中午,阳光懒懒地照着门前的马路,泛着有些刺眼的白光。整条大街都很安静,对面屋后的白杨高出青瓦,蝉声鸣叫。我因为牙疼睡不了午觉,也懒懒地坐在堂屋门槛上,靠着门框无精打采。家里大人都出去了,只有奶奶在。奶奶无声无息的不知从哪里拿出一根草来,说是寻到一个土方,可以治牙疼。奶奶总是有很多的土方,比如冬天我的脚爱长冻疮,奶奶就会用白萝卜切成厚片,放在炉子上烙烫后,贴在冻疮上烫。若是感冒咳嗽、咽喉疼痛之类,就会被奶奶揪脖子,曲起两根指头直揪得脖子上一道道乌紫紫。要是生病严重,就需要拔火罐,玻璃瓶子放入火纸烧热后贴在背上,一会儿取下,就是一圈圈凸起的乌疤。还有家中小孩儿常用的掐(读做 ká)背,吃东西后不消化腹胀之类,就要请奶奶掐背,将背脊上的两根筋骨掐一掐,就会舒服很多。弟弟最喜欢掐背了,长到十几岁都还要奶奶给他掐背。我倒是觉得这些土方有时候有用,有时候效果也不是很好了。比如我的冻疮,年年都烫,年年都发,一定要到开春天暖和了才能好。
我看着奶奶手上的草,叶片上长着细小的绒毛,正面深绿色,背面是浅红色。我问是什么草,奶奶说这是蒲耳草。吃过那么多药都没效果,我对这个偏方也不抱什么希望,只懒心无肠地看着奶奶把蒲耳草摘断,放进沙罐儿(擂钵)里捣溶。然后从灶前大缸里舀出半碗米来,用水淘洗后盛出半碗淘米水。再将捣溶的草叶放到淘米水中,搅拌混合后过滤,淘米水变成了绿色。奶奶让我把这半碗绿色汁液喝下去,我嫌淘米水脏,死活不肯喝,奶奶只得盛出一小杯,好言好语地诳我喝了下去。然后又把滤出的碎草末填在大牙洞里,生怕不够似的塞得满满的,一股凉沁沁的草药味溢满口中。
下午上课时间要到了,我背起书包上学去,奶奶千叮呤万嘱咐千万不要把药给吐掉了。我心不甘情不愿地走在大街上,中午的太阳白晃晃地,仿佛无人似的很安静。嘴里含着草药,我不是很高兴,但走着走着,还未走到中街,牙齿竟然不痛了,我还想着是一时的效果,也不当真,走到学校就把药给吐了出来。但竟然一整个下午都没有牙痛,到第二天也不痛了,第三天也不痛 …… 于是乎,从此我的牙便神奇般地,再也没有痛过。我一直坚定不移地认为,这是奶奶最神奇的一个土方——蒲耳草。
来源 黔中书
文 胡海琴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