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
杨依明 哈尔滨日报记者 罗彦坤 文 / 摄
" 后秋收季 ",金黄的稻谷运进了加工厂,开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变现模式。通河县浓河镇通过建立合作化运营、订单化种植、标准化加工打造 " 农业 +" 模式的产业集群,引领乡亲们踏上产业振兴路。
2019 年,通河县浓河镇获评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利用国家划拨的 3000 万元资金,建设了以绿色、有机稻米和大果榛子为主导产业的 " 稻榛香小镇 ",产业项目包括 : 一产建成有机水稻和大榛子种植 2 个标准化基地;二产建成智慧工厂和有机菌肥 2 个深加工企业;三产建成 " 互联网 +" 模式深度融合运营中心。经过三年的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闯开了一条绿色高效农业规模化、品牌化和集群化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调优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
通河县浓河镇地处通河县最西,南临松花江,北靠小兴安岭南麓,位于北纬 45° 优质农产品黄金带,80 厘米厚的优质寒地黑钙土,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浓河镇依据 " 北高南低 " 地貌形成了 " 北林牧、南稻作 " 产业格局,浅山区发展大榛子种植和林下养殖;平坦的沿江地带打造为高标准农田,成为优质稻作区。
浓河镇标准化有机水稻及现代化农业运营服务中心就位于京抚公路南侧,以太阳谷水稻种植产区为轴心,划分为水稻基地和服务中心两部分。拥有现代化育秧大棚 40 栋,全部育秧大棚实现二次利用,为农业增产增效提供了更多助力。
昔日的水稻浸种催芽车间,如今都变成了现代化电脑控温稻育种室,育种专业化、育苗机械化、种植管理科学化、经营模式现代化的有机水稻种植管理体系逐步形成。
林牧区产生的粪污运送到有机肥加工厂,与稻田秸秆一同作为原料,加工成有机菌肥。肥料施到田里,起到培肥地力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有机稻米的单产连年提升。
在现代化农业运营服务中心,依托 " 互联网 + 农业 + 乡村游 " 新农业发展模式,组建起新零售电商平台和产品溯源体系,每一袋米出自哪一块田都实现可追溯。逐步建成农业电子商务、商品交易、绿色名特优农产品展示的平台,为农产品卖出更高附加值提供了有力支撑。
强化 " 龙头 " 引领,延伸产业价值链
通河县浓河镇共有水田 22 万亩,依托圣心湖水稻专业合作社将 5 个合作社组成联合社,推行标准化种植,迅速形成稻米 " 拳头 " 产品。
经政府牵线搭桥,联合社与市级龙头米企 " 双利米业 " 建立合作关系,大力推进有机水稻加工,年加工 30 万吨水稻,产能为通河县第一名,哈市第五名。推出富硒米、富锌米、高钙米、多糖米等不同产品,延伸稻米产业价值链,针对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 通河生态稻 " 差异化推进品牌打造,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今年,通河县浓河镇结合自身农业资源发展优势,依托产业强镇建设的有利契机,继续打造 " 农业 +" 模式的产业集群,拓展现代化农业运营服务中心功能,成立农服科研团队,从一株稻到一粒米,全程推行科学种田,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推行统一供应稻种、统一催芽、统一供应农资、统一农机作业、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水稻生产环环相扣,全镇有机稻米产值突破 3.52 亿元。
围绕农耕文化,打造观光农业
在浓河镇现代农业科技体验馆内,三层展厅内配套建设了米文化景观沙盘、米文化传承展示墙、传统稻作生产工具展示,室外建设了优质稻米展示稻作文化景观、" 稻田观景长廊、风车水系景观、荷兰风车景观等系列农耕文化景观区,形成 " 稻作体验 + 稻米观光 + 稻米品鉴 + 稻米营销 " 四季全产业链田园旅游综合体,依托区位优势承接京抚公路沿线游客,提供吃、住、玩一体化服务,满足其休闲娱乐需求,形成特色鲜明的观光农业 " 打卡地 "。
游客纷至沓来,让农业产业带动旅游附加功能得到逐步显现。亲身体验、品尝了稻米、大榛子后,游客的传播让 " 稻榛香小镇 " 更加广为人知,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越来越紧密。近年来,通河县浓河镇先后获得 " 全国重点镇 "" 全国生态镇 "" 全省百强镇 " 等称号。
下一步,浓河镇以京抚公路为轴线,继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向南拓至松花江边发展现代农业,向北延伸至有机菌肥厂、稻米加工基地,向西辐射中心镇区带动旅游、餐饮、住宿等商业经营项目,向东连接铧子山景区,形成浓河镇农业产业强镇核心区域带。促进产业相互渗透和交叉重组,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编辑 宋芮彤
值班主编 张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