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在广袤的田野上,我省的女农业科技工作者正发挥着 " 半边天 " 作用,用一句句铿锵誓言、一次次勇毅担当,用心用情播撒 " 智慧农业 " 的种子,呵护科技之花盛放沃野千里,把论文扎扎实实地写在了南粤大地之上。
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和新快报共同推出《科技兴农巾帼群英谱》系列报道,通过一个个带有泥土芬芳的故事,呈现我省为乡村振兴提速的科技兴农 " 她力量 "。
" 我正在乡下 "" 不好意思,我马上要下乡 ……" 记者采访刘凤沂的时间一推再推,每次联系,她不是在乡下,就是在去往下乡的路上。
扎根乡土、满腿泥泞,是刘凤沂给自己定下的工作要求,三十年如一日,她始终抱着学农爱农、知农为农、强农兴农的初心使命,服务 " 三农 ",为农民朋友解决农业方面的难题。作为农药学博士,刘凤沂利用自己所学,结合长期行走于田间地头积累的经验,不仅专注于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监测,还钻研和推广重大农业技术超 30 项,并且不遗余力推进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培训和培育新型农民,截至目前已开展农业科研和推广项目 10 多项,技术成果效益显著。
刘凤沂
擅长领域: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
曾获荣誉: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等
" 农作物是农民的生存根本,我们能做的,就是帮他们把不确定因素减到最小,帮助他们稳定收入。"
" 植物医生 " 为农民解决种植难题
" 刘博士,您快来看下,我这个冬瓜怎么回事,叶片坏死了很多 ……" 数日前,早晨 7 点半刘凤沂就出门了,她要赶到惠州博罗县的夏寮村去,看看那里的冬瓜出现了什么问题。到现场,刘凤沂刚下车,就被农户一把拉住问了起来,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 走,咱们去看看!" 听完农户的描述,刘凤沂未做停留,马上去了瓜田查看。" 基本可以判断是出现了药害,我告诉他们如何做调整,在瓜田就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刘凤沂说,她喜欢在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朋友现场解决难题," 高深的理论他们很难理解,还不如就在田里手把手教他们怎么做。"
作为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佳木斯人,却选择在博士毕业后来到南方生活,刘凤沂当年着实下了不小的决心。2008 年,刘凤沂作为引进人才来到惠州,成为一名惠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为了更快掌握各类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刘凤沂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就像 " 植物医生 " 一样,为农作物及时诊断、医治 " 病情 "。多年来,刘凤沂通过调查监测病虫害,每年及时、准确发出《农作物病虫情报》达 15 期以上,有效指导惠州全市 300 多万亩的水稻、蔬菜、果树、甜玉米等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 2500 多万亩次,挽回作物损失达 30 万吨以上。
不仅如此,刘凤沂还积极开展红火蚁等重大有害生物疫情监测及防控,技术覆盖率达 96.1%,充分发挥了植保植检工作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有效维护了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秩序稳定。" 对于农民来说,这些农作物就是他们的生存根本,都说农民靠天吃饭,我们能做的,就是帮他们把不确定因素减到最小,尽可能帮他们保住劳动成果。" 刘凤沂说。
■刘凤沂在田间地头给农户传授农作物种植相关知识。
科技成果斐然转化效益很显著
在研究领域,刘凤沂的成绩有目共睹,主持过部、省、市农业科研及推广项目 10 多项,获过省市农业技术推广奖 7 个,科技进步奖 3 个。让她自豪的是,这些科研成果能扎扎实实地为农业带来增收增产,比如通过引进推广广东省农科院和华南农业大学科研成果 " 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抗药性综合治理技术 "" 稻 - 菜轮作模式下除草剂安全使用技术 "" 高效药剂灭除红火蚁技术 " 等 30 多项技术,使各项新技术在全市各县区推广普及,累计年推广面积上千万亩次,技术普及率均在 60% 以上,新增利润超亿元。为了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刘凤沂还主持在全市累计建立水稻、蔬菜、果树等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 78 个,示范面积累计 15 万亩,辐射带动周边 160 多万亩农田。
带着满腿泥泞,刘凤沂走过了人生的无数个春夏秋冬,为了普及知识给更多的农户,她会采取开办培训、田间课堂、手机课堂、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送服务到农民手中,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广泛宣传推广先进适用的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充分发挥农业专家科技兴农、科技富民的服务宗旨。
■采写:新快报记者 严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