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9 日,一则 " 家长上门一掌扇倒幼儿园孩子 " 视频在网上热传。9 日下午,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发布通报:经查,鲁某某(男,33 岁,本市人,某医院社会聘用制人员)因当天上午其儿子在幼儿园与同班男童争抢玩具时被对方戳破头皮,到对方家中讨要说法。通报还称,鲁某某因涉嫌故意伤害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
此前,这一事件引来一些猜疑,并持续发酵。在此背景下,南京警方发布干货多多的通报,既及时,又准确,不仅廓清了迷雾,驱散了谣言,还拉直了盘旋在很多网友心头的问号。
面对舆论关切、热点事件,相关部门快速反应、正面回应,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梳理近年来南京警方的一些通报,可发现有个共同之处:回应迅速,要言不烦。公众想知道的,通报绝不回避。举个例子,去年 5 月 29 日晚,南京新街口一男子驾车撞人并持刀捅人,引发关注。5 月 30 日凌晨,@平安南京微博发布警方通报,介绍了相关情况。5 月 30 日中午,南京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进一步介绍案件的侦办情况。
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有力有效,既安抚了人心,也提升了政府公信力,具有借鉴价值。
做好社会热点回应,是一门艺术,也是不容推卸的职责。多年前,国务院办公厅就发文指出,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部门和单位要通过政府网站作出积极回应,阐明政策,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
应该说,很多地方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但也有个别地方令人失望。具体表现在,该迅捷回应,却始终慢三拍,甚至让人等得黄花菜都凉了,还羞答答地不出来发声;即便回应了,也语焉不详,惜墨如金,有时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乱说,这种回应造成了二次舆情。
第一时间回应社会热点事件,是尊重公众知情权的体现,也是适应网络社会新发展的需要。对于公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不仅要及时回应,还要持续回应,把回应当作一件重要的分内事来做,不可敷衍,不可躲闪,更不可沉默。
" 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 多年前,就有学者提出,舆商是 " 数字化生存 " 必备的智慧和能力,各级部门当以 " 舆商 " 应对 " 舆伤 "。更要看到的是,直面舆论关切不是为了避免陷入舆论危机,而是履职尽责的基本要求,也是凝聚共识、凝心聚力的现实需要。
现代快报特约评论员 王石川(作者为央视评论员)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