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11-16
追星当追这样的星|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教书育人“山海情”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

江苏 " 时代楷模 "

扫描二维码,聆听更多关于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的故事。

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是由 228 名教师组成的支教队伍。从 1988 年起,先后 11 批 310 人次前赴后继去云南省宁蒗县支援当地教育事业。他们响应号召,跨越八千里路,立足三尺讲台,累计为宁蒗培养初、高中毕业生 2 万多名,输送中专生、大学生 1 万多名,在全国开创了东西部教育合作先河,成功地走出 "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 " 的支教扶贫之路,为宁蒗县实现整体脱贫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 "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 称号。

1988 年 8 月 25 日,首批海安教师踏上远赴宁蒗的支教之路。就在他们来到宁蒗学校的第二天,奔腾怒吼的泥石流倾泻而来,冲进支教老师暂时栖身的木板房,泥浆有十尺多深。而这,才是种种考验的开始。

△海安赴宁蒗支教第一批教师 南通市委宣传部供图

海安支教老师克服高原反应、语言障碍等重重困难进行教学活动。

△李金胜老师在为孩子们讲课 余萍 / 摄

" 大山家访,绝不能错过每一个花朵 "。大山里家访耗时费力,却是每一位海安老师的 " 必修课 "。

△支教老师何平(右一)带着 7 岁的女儿在山区进行家访 余萍 / 摄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心灵的抚慰。

△支教老师在晚自修后到学生宿舍嘘寒问暖 余萍 / 摄

丁爱军、蒋蓉夫妇连续 5 轮整整 15 年扎根小凉山,把青春和爱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被称为支教战线上的 " 最牛钉子户 "。

△丁爱军 ( 中 ) 和少数民族孩子联欢 余萍 / 摄

在一批又一批海安教师的接力奋斗下,宁蒗从一个教育弱县一跃成为丽江地区乃至云南省的教育强县。成才的学生们不仅因为知识改变了命运,更成为带领 " 小凉山 "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力军。

△孩子们举行升国旗仪式 余萍 / 摄

时任宁蒗县委书记阿苏大岭动情地说:" 我们宁蒗人,最尊贵的是舅舅,海安老师就是我们宁蒗各族人民的舅舅!" 在宁蒗宁海民族中学,竖立着一块 " 江苏海安老师支教纪念碑 ",纪念碑虽然不到 2 米高,但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心里,它已成为跨越山海、各民族团结携手的一座丰碑。

△江苏海安老师支教纪念碑 南通市委宣传部供图

图文来自《致敬奋斗者——新时代江苏重大先进典型主题影像展》

鸣谢:视觉江苏网 刘宁摄影工作室

相关标签

江苏 凉山 南通 奔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