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
杨依明 哈尔滨日报记者 罗彦坤
入冬时节,通河虾兵蟹将养殖家庭农场又开始了稻田蟹越冬繁殖,随着万斤 " 扣蟹 " 放入池塘,乡亲们为明年的稻米产业发展播下了希望。
今年,通河县 184 万亩耕地共收获粮食 18.1 亿斤,水稻平均亩产达 1097.1 斤,再创历史新高。在 " 智慧种田 " 理念指引下,通河生态稻插上 " 科技翅膀 ",迈上农业现代化之路。
和谐共生发展智慧农业
" ‘一田双收,两份效益’算是如今乡亲们的普遍认知,农业收入连年提升,腰包越来越鼓,大伙种地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从池塘中捧起一网兜蟹子,虾兵蟹将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宋全告诉记者,这几年,通河生态稻大力发展稻田养殖,蟹稻、虾稻、鱼稻、鸭稻遍地开花,农田利用率越来越高,农民从会种田到 " 慧 " 种田转变,认准了和谐共生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投放完蟹苗,宋全绕池塘一圈,撒下了许多小杂鱼。" 这是蟹苗一冬天的伙食,等冰层封上以后,螃蟹无法爬到岸边,只能在水底觅食。" 宋全说,除了食物,氧气也是蟹苗越冬的关键因素,为了提升池塘的含氧量,每下一场雪都要清扫冰面,增加透光性,促进光合作用。" 三九 " 天还得在冰面开凿 " 天窗 ",用水泵导氧透气 …… 多年来,宋全摸索出了一套养殖经验,已经成了行家。
4 年前,通河县引进哈尔滨市农科院水产研究部门的稻田养殖技术,宋全是第一批 " 吃螃蟹 " 的人,之后,他又大胆尝试池塘越冬稻田蟹、小龙虾,培育 " 本地苗 ",获得了成功。稻田养殖成活率明显提升,产量和收益提升了一大截儿。智慧农业带来增产增收,也推动稻田养殖规模逐年增大。
每到秋收时节,通河捞虾捕蟹成了丰收一景,带动了农业观光游,通河生态稻的名气越来越大。
科技种田保障粮食安全
看着蟹苗、小龙虾游入池塘深处,宋全知道今年的这批苗已经开始扎根,静待安然越冬。等明年水稻插秧时,就能长到鸡蛋黄大小,乡亲们也不用再跑长途去买苗了。过去,乡亲们出省买蟹苗,长途货运花费不低,损耗还大,蟹苗到家能剩一半就不错了,成活率还不高。
发展生态养殖的稻田,不使用农药化肥,每块稻田都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通过物理方式杀灭害虫;每亩地由二三百只 " 虾兵蟹将 " 管着,全天候消灭害虫、活化土壤。稻田养殖还带来了一个明显变化,稻米的饱满度一年比一年好。每年秋收一结束,粮食就被抢购一空,有的乡亲还提前攥下了明年的订单。
通过科学种田,乡亲们为稻米贴上了有机种植的 " 活标签 ",附加值持续增高的同时,也让通河生态稻声名鹊起。
增链延链促进增产增收
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宋全的 140 亩鱼塘成了 " 十里八乡 " 的稻田蟹育苗基地,秋收刚结束,咨询订苗的电话就不断,乡亲们已经开始为明年筹划了。宋全说,今年他一共投放了 1 万多斤蟹苗,可供 2000 亩稻田使用,他自己的稻田有一小部分就够了,剩下的都卖给了其他种粮大户、水稻合作社,单算这一块,收益就不小。
通河虾兵蟹将养殖家庭农场只是通河生态稻产业发展中的一个缩影,随着科技种田为乡亲们打开了一扇窗,当地建立起众多稻田蟹、稻田小龙虾越冬繁殖基地,有室内的,也有室外的。本地育苗将通河生态稻的产业链又向上延伸了一环,丰富的育苗种类,让稻田有了更多的选择,增强了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极大地拓展了农业生产收益空间。
宋全算过一笔账:每亩有机稻米收益在 2000 元至 3000 元,蟹苗的繁育和养殖收益比种稻都高。这种收益,吸引了越来越多农户加入,通河的稻田大闸蟹、小龙虾也声誉日隆。市农业部门调查显示,消费旺季,每天端上冰城餐桌的小龙虾多达 10 吨,其中," 本地出品 " 正在抢占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插上了 " 科技翅膀 " 的通河生态稻,迈上一条立体种养、跨界融合、智慧农业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编辑 李洪霜
值班主编 王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