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现代人才会 " 鸡娃 "?其实,操心的家长自古就有。
古代知识分子最看重的,不外乎 " 修齐治平 " 四个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 " 是起点,古人向来崇文重教,子女教育,他们和我们一样重视。
(中国古代私塾学堂场景)
因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古人" 花式训子 ":孟母三迁、诸葛亮《诫子书》、《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
但少有人知道,和曾国藩等人并称为 "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 的左宗棠,也是一位爱写家书、爱对孩子 " 碎碎念 " 的操心老父亲,让我们看看这位 " 鹰派名臣 " 有哪些 " 鸡娃 " 妙招呢?
(左宗棠)
教育孩子,我是 " 专业 " 的
和现在的 " 海淀妈妈 " 一样,铁血半生的左宗棠也会因为孩子学习的事而焦虑。他曾对儿子说:" 尔等读书无甚进境,气质毫未变化 …… 夜间思及,辄不成眠。"
不同的是,左宗棠并不是 " 随大流 " 地 " 鸡娃 ",而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这和他曾经做过职业教师的经历不无关系。
左宗棠属于典型的" 大器晚成 " 和 " 寒门逆袭 "。他幼年家境贫寒,靠喝米汤长大;成年后参加了三次科举都没有考上,在长沙做了一段时间私塾先生,类似于现在的民办学校老师,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因此,在教育问题上,左宗棠可以称得上是 " 专业 " 的。
四十岁那年,左宗棠进入湖南幕府,开启他收失地、振颓政、救民生的 " 开挂 " 后半生。南征北战三十二年,左宗棠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像现在某些父亲一样,对子女教育放手不管,让夫人 " 丧偶式育儿 "。相反,无论身在何处,左宗棠都通过家书时时关注子女的成长。
三十二年间,他一共写了 160 多封家书,总计 15 余万字,大到读书做人的道理,小到写字握笔的姿势,他都会在家书中详细指导。
(左宗棠手迹)
在他的精心教育下,左家后代中没出一个纨绔子弟,还出了不少教授、学者、医生。搁现在,左宗棠也是个有资格分享育儿心得的优秀家长了。
古代也有 " 素质教育 "?
无论古今,家长们都会要孩子努力读书,但话说回来,读书是为了什么呢?
古人会说:"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现代人会说:" 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但是,所谓的 " 学而优则仕 ",左宗棠却不同意。
他认为,读书不是为了 " 应试 ",而是为了 " 成人 "——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他反复叮嘱儿孙淡泊名利,不要一味地去 " 卷 " 科举考试:
" 只要读书明理,讲求做人及经世有用之学,便是好儿子,不在科名也。"" 欲轰轰烈烈作一个有用之人,岂必定由科第 ?"
(古代科举考场)
无独有偶,郑板桥也曾经批评过一些读书人过于功利:" 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
(中国科举博物馆)
现在一些家长仍有 " 读书是为了考试 " 的观念,不准小孩 " 浪费时间 " 读 " 杂书 "。一百多年前,左宗棠却鼓励孩子多读 " 百工技艺 "" 医学 "" 农学 " 等 " 杂书 ", " 至吾儒读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 "。
与其 "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不如学些务实的知识,把书本知识用到生活中。" 务实学之君子必敦实行 ",在他看来,每天昏昏碌碌埋头读书,做起实事来,如果连农夫都比不过,那和会说话的鹦鹉也没差。
" 铁杆鹰派 ",却不是 " 虎爸 "
左宗棠在战场上作风强硬,克复陕甘、收复新疆,被称为是" 清帝国最后的鹰派 ",但对待子女,他爱教结合,严格又不失温情。
在我们传统的印象中,父亲往往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不善于表达爱,但 " 铁杆鹰派 " 左宗棠却常常表达他对子孙们的爱意和关心。
他会直接给大儿子说:" 吾三十五岁始得尔,爱怜备至,望尔为成人。"对于孙子,他更是摆脱不了我们中国人常说的" 隔辈亲 ",关心和爱意跃然纸上,夸小孙孙的字 " 端秀可爱 ",要赏他湖笔、徽墨、摆包。
他主张给孩子" 减负 ",让他们自由成长。他说:" 年齿尚小,每日功课断不可多,能念两百字只念一百字,能写百字只令写五十字。起坐听其自由,不可太加拘束 "。
他还反对 " 填鸭式教育 ",认为强行灌输知识,不仅有害健康,还会扭曲性情。" 苦读能伤气,久坐能伤血。小时拘束太严,大来纵肆,反多不可收拾。"
学习量力而行就好,健康成长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教育理念,别说晚清,放在现代,仍算得上" 先进 "。
" 鸡娃不如鸡自己 "
正所谓 " 鸡娃不如鸡自己 ",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言传身教,家长要求孩子们该做的事,自己得先做到。
左宗棠自己就是儿孙们的" 活榜样 ",他要求儿子们读书明理,做一个有用的 " 好人 ", 他自己就是一个心怀天下的饱读之士。
在领兵打仗之前,左宗棠像诸葛亮那样,躬耕于湖南湘阴,在家长期研究兵法、农学、地理、水利,还亲自绘制了一份全国地图。"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这为他后来用兵作战、治国理政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要求儿子们生活朴素,他自己一生就是个吃苦耐劳、自甘淡泊的人。他虽身居高位,六十多岁还亲自深入苦寒的西北,和士兵同吃同住,在大风、大雪、风沙、严寒等恶劣环境下,不仅收复了西北大好河山,而且沿途修路、筑桥、种树,使荒凉的西北出现了 "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 的新气象。
(新疆夏塔古道,左宗棠从这里进入中亚地区)
(左公柳)
左宗棠教育儿子们要乐善好施,他自己几十年如一日,也正是这么做的。他担任总督以后,年薪达到两万两白银,而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被用于资助亲友、助学兴教、赈荒救灾。
老友刘典去世后,他一次性就从自己的年薪中拿出六千两银子为好朋友办理丧事、抚恤家属。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现在不少家长常常焦虑,害怕 " 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或许,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诚然,左宗棠的教育观念也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比如,恪守传统道德,他大儿子曾经割肉为母亲治病,他竟然对这一行为赞许有加;只关心儿子教育,对女儿则主张" 女子无才便是德 "。
但作为一名倥偬半生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没有缺位孩子的教育,言传身教,注重孩子的人格发展,爱而不溺,严而不苛。这对现在某些 " 鸡娃 " 父母一味追求孩子的才艺、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 成人 "的做法,或许有启发意义。
一审丨编辑 包学枫
二审丨值班主任 郭俊宇
三审丨值班总编 汪文学
来源丨央视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