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
徐旭 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菊
近日,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骨科二病房脊柱微创团队先后收治两名特殊患者,73 岁的贾女士和 68 岁的郑女士都有着十余年的腰椎手术史,王岩松教授在局部麻醉下成功为其进行仅 7 毫米切口的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术后两天已出院。
贾女士告诉记者,多年来,腰椎疾病让她苦不堪言。2000 年,她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 L4-5 ) ,做过腰椎手术,术后自觉恢复良好。然而 1 年前,在家中劳累后,她出现腰部酸疼等不适感,8 个月后腰腿疼痛症状加重,疼痛自右臀部呈 " 窜筋样 " 沿右大腿、右小腿放射至右足底,两个月前开始出现右小腿及右足麻木感,右下肢发沉感、胀痛感,如今站立及下地行走时即刻便出现右下肢剧烈疼痛、麻木症状而无法忍受。其间,她尝试过口服止疼药、热敷、烤电等保守治疗方式,但都没有明显的效果。为寻求微创治疗,多方打听下,贾女士慕名找到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王岩松教授求治。
住院后,王岩松教授带领脊柱微创团队经过进一步详细查体与检查后,考虑贾女士本次腰腿痛症状由腰椎术后邻椎病引起,上次手术节段并没有复发,而是邻近节段出现新的退变,最终确定诊断为 " 腰椎管狭窄症(L5-S1)、腰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病(L5-S1) 、腰椎术后(L4-5)"。
考虑到贾女士高龄、一般状态较差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开放手术与全身麻醉风险极高,且骨质疏松严重,若行开放手术则可能出现内固定物松动而导致手术失败等可能性,加之贾女士强烈排斥再次开放手术,王岩松教授团队根据贾女士个体化病情特点,经过多学科会诊讨论后,最终决定为她行微创椎间孔镜手术。
主治医师王义文介绍,邻椎病是脊柱融合术后相邻头端或尾端影像学出现异常并产生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脊柱外科的发展进步,腰椎内固定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邻椎病成为术后远期的潜在并发症。对于出现邻椎病症状的患者,除了传统的腰椎减压植骨融合手术以外,椎间孔镜手术作为新兴的微创技术,也被越来越多的采用。
术中,专家团队利用目前最先进的 "G" 型臂透视仪精准定位,耗时 40 分钟,通过 7 毫米的切口便完成了手术,术中几乎无出血,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如今,贾女士腰背痛及下肢疼痛麻木症状明显缓解,已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王岩松教授表示,邻椎病的治疗相对棘手,以融合术后邻近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为常见,治疗像贾女士这样的年纪高、基础疾病多、骨质较差的邻椎病患者,需要多方面考虑,既要充分减压椎管,松解受压迫的神经根;又要考虑患者的一般状态和身体情况,以保证手术安全,故需要结合患者的诉求与病情选择最优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经皮脊柱内镜手术的发展与成熟,其在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比起传统的开放翻修大手术,椎间孔镜手术过程全程微创化和内镜化,不仅适合那些年纪较轻的患者以及由于身体原因无法耐受大手术的老年患者,更是为邻椎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更好方案。
编辑 于赛楠
值班主编 张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