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吉林 2022-10-18
聚英才凝聚动力 谋创新成就大业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如果创新是一座城市的禀赋,那么这座城市的创新与发展就会呈现良好的正向关系,这座城市就有了兴旺发达的不竭动能。

在长春,创新正是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我们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 " 把创新作为东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主要生成点 " 的殷切嘱托,我们始终致力于打好 " 有中生新 " 转型牌和 " 无中生有 " 创新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城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之路。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我市要发挥科教和人力资源集聚优势,打造科技创新城,推动科技、人才与国家战略、市场需求深度融合,使科技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不负光阴、不辱使命,在科技创新这条强国之路上,长春从未缺席,一张创新发展的画卷波澜壮阔—— " 吉林一号 " 在轨组网卫星达到 70 颗,光学制造、精密加工、电子信息等相关配套企业已近 300 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1 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 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 2286 户,增长率居副省级城市首位;2018 年,我市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在《2021 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中,我市位列全球科研城市第 37 位,居东北地区首位 ……

步入新征程,我市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城建设,共享发展新机遇、共创美好新未来,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打造吉林省 " 一主 " 创新高地,为长春新时代追赶超越写下更加精彩篇章!

如椽巨笔布局科技创新城建设

2021 年年底举行的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科学研判形势,明确率先突破奋斗目标,以 " 六城联动 " 作为省委 " 一主六双 " 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承接,其中建设科技创新城备受瞩目和期待。

建设科技创新城,就是立足发挥科教和人力资源集聚优势,促进吉林创新型省份和国家级双创基地建设,以长春新区、经开区为龙头,依托北湖、经开、高新三片区,打造 " 科创大走廊 ",以科技赋能 " 光谷 "" 药谷 "" 车谷 "" 农谷 "" 数谷 " 建设,建设 1 个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 1 个千亿级光电信息产业集群,打造国内重要的创新策源地、人才集聚地、双创示范地。

开放是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大力拓展市场空间,主动融入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全力抓好长春新区、兴隆综合保税区、空港开发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和 " 长满欧 " 等对外通道建设,积极推进中韩示范区、中德工业园、中俄科技园等一批国际合作园区建设。不断扩大对内开放力度,积极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开展交流合作、联合创新,不断完善营造开放发展的要素环境," 来创新吧 " 正成为我市融入 " 双循环 " 发展新格局的第一广告语。

良好的生态是创新的土壤。在加快科技创新城建设中,我市重点构建区域与产业相融合的多组团创新格局,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创新,助力高校、科研院所与开发区共建 " 车城 "" 光谷 "" 药谷 ",打造科研重器、助力创新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长 12 所重点高校院所产出科技成果超过 17000 项,全市累计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1900 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30 余项、省级科学技术奖超过 960 项,先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100 余项,红旗第三代高级轿车、中车长客复兴号动车组列车、" 吉林一号 " 卫星等成为我市闪亮的科创名片。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离不开企业主体地位。我市不断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新、深度融合,大力培育 " 专精特新 " 和 " 隐形冠军 " 企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实施科技创新 " 双十工程 " 项目 88 项,总计投入科技经费 9100 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 3.9 亿元。通过一批 " 双十工程 " 项目的实施,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91 项,开发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装置 209 项,带动就业上千人,累计实现销售收入 24.5 亿元,利税 4.2 亿元,推进了产业发展。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我市深入开展新时代 " 人才振兴工程 ",完善人才引育、评价、激励等政策举措,聚天下英才,成长春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人才引进政策密集出台,从落户、安居、岗位开发、创业贷款、就业补贴、优化公共服务等多方面,为各类人才提供保障,含金量十足的优惠政策吸引不少年轻人扎根落户,我市成为东北唯一连续 5 年人才净流入地区,2020 年、2021 年连续两年,高校毕业生在长就业突破 10 万人次。

红旗创新大厦。

长春新区走出优美 " 创新轨迹 "

从 " 平台 " 建设到 " 制度 " 创新,从 " 新技术 " 应用到 " 新成果 " 频出,科技创新为长春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以科技创新为底色,这里经过一次次蜕变,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升级之路。盘点长春新区近年来的创新数据,可以看到一条优美的 " 创新弧线 "。

这里有 " 专精特新 " 企业矩阵。

吉大正元主持及参与制定了多项国家信息安全标准以及密码行业标准、博立科技重点攻关智能计算与智能分析技术、迈达医疗在行业中确定了品牌地位 …… 不久前,工信部公示了第四批 " 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名单,长春新区 7 家企业赫然在列," 专精特新 " 企业矩阵又多了新成员。截至目前,长春新区 " 专精特新 " 企业已达 221 户,其中国家级占省市 38.3% 和 57.5%。

这里是光电信息产业成长的 " 蓝海 "。

在长春新区北湖之畔,有一片拥抱光电信息产业的 " 蓝海 "。大名鼎鼎的 " 吉林一号 " 卫星就诞生在这里,已有 70 颗卫星遨游于浩瀚宇宙。吉林省航天信息园,集卫星研发、生产、检测、试验于一体,已具备年产 100 颗卫星、200 架无人机能力。围绕航天信息产业,园区带动 300 余家上游企业和数百家下游企业同步发展。

这里正在打造千亿级 " 长春药谷 "。

今年,长春新区规划出 18.4 平方公里土地,打造千亿级 " 长春药谷 ",已形成基因工程、生物疫苗、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及化学药品生产研发等多个特色细分产业集群。全区拥有生物医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1 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8 个和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长春生物制品所等高校院所,拥有国家基因工程药物质量管理示范中心、国家基因工程新药孵化基地、国家人类干细胞库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一系列技术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医药健康企业总体发展到 400 余户。围绕建设 " 长春药谷 ",长春新区正加快推进总投资 23 亿元的金赛医药产业园项目、总投资 23 亿元的上海瑞宙疫苗生产基地和高新股份创新药及五星保健药厂重组项目、总投资 19 亿元的百克生物疫苗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投产达效。

可贵的是,长春新区的创新是全链条全方位的创新,有些创新项目和课题已走在国内前列。

问鼎苍穹的 " 独角兽 " 企业

今年 8 月 10 日 12 时 50 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将 " 吉林一号 "16 颗卫星成功送上太空。至此,历经 21 次成功发射," 吉林一号 " 卫星在轨数量达到 70 颗,成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 20 余次重访。从创立到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 " 独角兽 " 企业,从 1 颗卫星到 70 颗卫星组网,从每颗卫星近 1 吨重到不足 50 公斤 ……" 吉林一号 " 在频频的科技创新中,成为一张响当当的 " 长春名片 "。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卫星调试。

" 作为我们自主研发的商用遥感卫星,‘吉林一号’星座好比一双‘天空之眼’,它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长光卫星董事长宣明介绍,如今,由企业自主研发的 " 吉林一号 " 系列卫星已广泛应用于国土、规划、城建、环保、交通、农林、水利、减灾救灾、能源勘探、智慧城市建设等诸多领域,彰显了长春科技企业研发和创造实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吉林一号 " 的研制实现了三次飞跃,在卫星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体积反而越来越小,既降低了发射成本,又极大地推动了组网进程。长光卫星成立以来,依托 " 星载一体化 "" 机载一体化 " 等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了从卫星、无人机研发生产到遥感信息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上下游 600 余家企业发展。

问鼎苍穹,追逐星辰大海。随着商业航天迅速发展,由 " 长光卫星人 " 打造的 " 卫星 + 互联网 " 产品 " 吉林一号 ",已勾勒出一幅让人向往的商业蓝图。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引擎,一路高歌,奔向太空。

来源:长春日报

编辑:王奇

相关标签

吉林 科技创新 长春 双创 科研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