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哺育了整个华北平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地,
共约6000万人口。
到今天,北京市民打开厨房水龙头,
每一滴水中都有70%来自汉江,而在天津则是全部。
关注汉江的命运,也是关注我们自身的命运。
新快报讯 在历史上,汉水虽然拥有文化上的特殊地位,却从来没有像黄河或者长江一样被视为中国的母亲河。但在今天,它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中国的母亲河。
它的付出,在世界的大江大河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当然,这也包括它沿途几十万移民和千百万民众的付出,包括它天然的主人—上百种土著鱼类的奉献。
从 2014 年南水北调通水前夕开始,著名非虚构作家袁凌陆续走访了汉江沿线的水坝、移民、纤夫、船工、渔夫、污水厂、老街和居民,了解汉水的过往与现在,繁华与寂寞,抚慰与疼痛,从汇入长江的终点一直到源头,触碰它的躯体和灵魂。
在 8 年的走访之中,他进一步亲近,又再度认识了这条母亲河,体会到她清癯美丽的品性和独一无二的身世。汉水的一部分已然偏枯逝去,另一部分却通向未来,预先哺育着我们。
一段尚在自由流淌的汉江,云山苍茫,江水迅疾。不久将成为平静的库区。
面对时代的变化,袁凌的写作呈现出中国底层被遮蔽的复杂命运,并努力唤起他们的个人尊严。他饱含深情地记录汉水沿岸百姓的生活变迁,其中有渔民、移民、水手、纤夫,每个故事都感人肺腑,每个小人物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贡献者。自然空间与改建空间中将底层人民的生存问题真挚情感生动的呈现出来,他们的内心世界既有茫然、悲伤,也有坚韧、期待。作者试图通过这些故事让他们走进人们的视野、走进历史的记忆。
在读完了袁凌的这部作品后,著名历史学家罗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汉水是我唯一泅渡过的大河,我唯一爱过、至今仍然深爱的大河。我记得上大学第一次坐火车去北京,夜里过黄河,月光下看水波粼粼,我倒吸一口凉气,不敢相信大名鼎鼎的黄河竟然那么窄小,远远比不上我老河口的汉江。那还是在夜里,看不见水的色彩。这一比较强化了我对汉水的想念,使我下决心要为汉水写点什么。惭愧的是,我从未兑现这一承诺。齿摇发尽之际,还没能做自己心心念念想做的,总是人生一大憾事。然而,有时候你会觉得幸运,因为,天上掉馅饼一般,有人做了,做的甚至比你梦想的还要好。我读袁凌《汉水的身世》,就忽然间有了一种不再遗憾的满足感。这正是我想写却写不出的那种书。
单向街年度青年作家、《新京报》年度致敬作家、腾讯年度非虚构作家
袁凌最新非虚构力作
历时八年,考据多地文献,踏遍三千里汉水,
拍摄百余幅纪实照片,采访辗转迁徙的普通人。
《汉水的身世》袁凌 著
一条古老河流的身世变迁与一个国家的命运血脉相连。
罗新、梁鸿、李睿珺 联袂推荐 《人民文学》《收获》重磅刊发
《汉水的身世》是一本融合自然、历史、现实、人文与行走的非虚构力作,写出汉水作为一条古老江河的时代感和生命感,关注它自身和它的子民、环境、历史与现实。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南水北调的宏图,以作者与母亲河的感情为出发点,揭示汉水的身世变迁和她在南水北调背景下的承担与命运,点明她对于中国的意义;第二章移民的望乡,看见汉水移民的牺牲付出与生活现实;第三章航道的兴衰,写汉江的航运史,包括沿江水手、纤夫、帆船、码头、商号的变迁,在历史上漕运的地位、与水坝的关联,以及 " 黄金水道 " 的未来;第四章 " 鱼与渔 " 的惆怅,以长江汉江十年禁渔为背景,谱写献给汉水鱼类和渔民的篇章;第五章河流的清浊,再现河水环保的不易与波澜 …… 从五个维度书写汉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书中细致地讲述了汉水的前世今生及其 " 子民 " 的生命历程,配有百张作者亲自拍摄图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家乡母亲河的深沉的爱与忧,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深切的时代历史责任感以及浓厚的环保意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